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陆游曾说:“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无言,却能勾起文人墨客的万千思绪,能印下天地间百千年来的变痕,甚至能留存古人之思,供今人追之忆之。而当无言之石遇上有色之“墨”的时候,它们又结合成为了另一种东西。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岩画是古人刻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绘、凿刻总称。崖画归属于岩画之中,它一般绘制于石灰岩崖面上,崖面下一般有一定面积的平地或平台。

沧源崖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地佤族居民也将其称为“帕典姆”、“壤典姆”等等,其意源自傣、佤两族语言,意为“画崖”。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沧源崖画是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千米国画长廊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杰作、真真切切的情感,与崖画形成了佤山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沧源最早一处崖画是1965年云南省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到在曼帕附近发现的,后又陆续在沧源县勐省镇、镇勐莱乡和糯良乡境内发现了十七处崖画点。目前沧源崖画可被识别的图像共有1100多个,大体可释的图形归纳起来分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神抵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记几类,内容多为狩猎,也涉及舞蹈、房屋、村落、树木、手印、战争等题材。

岩石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最早的创作材料,古人们常会在岩石上磨刻、涂画。他们的的创作动机并不单一,各种题材有不同的创作目的,具体到沧源崖画来说,这些画作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生活记事类的,二是宗教活动类的。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岩画并不言语,也不亮眼,它们多在荒山人静之处,默默散发着独属于它们的无言之美。即便如此,每一处岩画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烙印。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沧源崖画在色彩、技法和内容风格上都自成风格。首先它在色彩表现上多呈红色,浓处似紫色,淡处呈朱红。红色是许多民族喜爱的颜色,除了因为这是自然最初地馈赠以外它也象征强健、生命、美好与幸福。其次从崖画线条粗细大小看来,先民们大多是用手指作画。其中较细小的地方,用手指蘸极少量的颜料即可画成,而大片着色处也不麻烦,用手指多涂几次便可。不过凭借清晰可见的“笔锋”推断,也有不少较大的图形创作者使用了绘画工具,但有关这类用具的实物迄今未有发现,我们只能合理猜测,一束稻草、一把树枝、几根羽毛都可成为简单的“毛刷”。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就在2008年,沧源县勐角乡勐甘村立新溶洞又发现了大面积崖画。这是云南首次发现的洞穴崖画,也是国内发现的洞穴崖画面积最大的一个点。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去沧源,你也许是奔着那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摸你黑”狂欢;也许是为了体验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寨的宁静与淡泊……而同样,那一幅幅由佤族先民绘制于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沧源崖画也能让你感到震撼。

(图片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来自3000多年前的“帕典姆”,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带来的震撼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