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野之旅:90后小伙一头扎进深山,只为寻找大山里的绝佳好物

一.山里的信物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

按照我与母亲之间的既成约定,每年中秋节,她都会收到我从不同地方寄回的一件”山里好物”。

家里父亲走的早,自我把母亲从农村接到城里居住的这几年里,每年的中秋节,”山里好物”都会准时到达,从未缺席。它就像是我和母亲之间的一个信物,在我因为工作常年不能回家的时候,成为我们之间不可多得的感情连接。

现在,我早已经习惯于母亲在收到后,会不太熟练的用手机拨通我的电话,问一句:”这次又是去哪儿找来的,太好吃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年中与母亲之间最让我心安的一个仪式。

而对母亲来说,在中秋节收到这份礼物,是比那些琳琅满目的新式月饼,乃至金银珠宝更加珍贵的东西。

大山深处,总是藏着很多好物

二、自然,越来越远

母亲是60后,生在乌蒙山里的农村,被大自然照看长大。

那时候物质贫乏,日常生活中所及的食物几乎都来源于大自然。自家菜园里的大白菜、小苦菜、包包菜、茄子、山药,自家果园里的花红、酸杏、桑葚、酸石榴、黄梨、苹果、核桃,吃进嘴里的每一口,虽被农家肥狠狠地眷顾过,却格外清甜。

还记得我刚出生的那会儿,无论我想吃什么菜,母亲总是能在几分钟之内去菜园里给我”变”出来,而和隔壁伙伴爬上果树偷吃水果,在树上一呆就是一下午,成了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但自我离家读书,而后又把母亲接到城里来住之后,自然和我们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人工食品爆炸式丰富,城里人急功近利的背后是各种对食物的花式催熟。食品安全与食品危机让人避之不及,”自然”已然变成了一个奢侈词汇。

而且,从搬到城里住的那天开始,母亲总是时不时的在我耳边念叨想念以前村里的吃食。她说城里的蔬菜瓜果虽然看起来新鲜好看,选择也更多,但吃起来就是”没味”。

三、寻野之旅

从小缺失了些父爱的我,对母亲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感情。

常年无法陪伴在侧,心里的愧疚不安常常不知道该如何释放。所以,我总是会借着工作出差的机会去各地寻找母亲记忆中那股最野生最自然的味道。

因为母亲的那句”想念”和”没味”,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大约一周前,我接到老板突然指派的出差任务,下班直奔会泽。不过说来也巧,这趟行程的目的地刚好就在山里。那个叫做娜姑镇盐水村的地方,距离会泽县城还需要将近2个小时的车程。

山,在云南,目之所及,无处不是。山里的所有生物对于”自然”二字的表达,无一不在调动的你的感官。山势起伏,我和同事一行人驾车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上不断爬升,将近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娜姑镇。稍作休整,又往盐水村进发。

去往盐水村的路不是一般的难走,旁边的同事紧紧的闭上双眼,生怕被弹石搭配魔鬼弯道的路甩吐。那里的路窄到随便来一辆对头车都无法轻松避让,时不时还能遇到几个塌方落下的大石块被人清理到路边,让人不得不害怕。

越往山的深处,手机的信号一格一格减弱,与世隔绝的意味渐渐显现。随着几个大弯道甩过,盐水河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盐水河穿村而过,两岸种满了石榴

外人虽称其为”盐水河”,但当地人更爱把它叫做”盐水沟”。站在盐水沟畔,放眼望去,两岸皆是郁郁葱葱的石榴树。讲真,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见过面积如此之庞大的石榴林。树上的石榴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套在白袋子里,挂满了枝头,如同上万颗钻石在太阳下熠熠生辉。

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

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来路边摆摊卖石榴的村民,他们或用背篓背着,或用几个简陋的小桶提着,找到一块舒服的地方坐下,便开始和路过的每一个人吆喝。而一直让我记在心里无法忘怀的场景,是当我随口问路边的一个奶奶石榴卖多少一斤的时候,她二话不说就挑了背篓里最大的一个石榴递给我,让我拿去尝尝。

这样的善意本就让我心里一紧,而当看到她递石榴的手满是褶皱、泥土和伤痕的时候,我突然语塞,竟连”谢谢”都说不出来。

在路边摆摊卖石榴的村民异常淳朴,总是热情的招呼你去尝尝

饱经风霜的手背后,是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农村人,天天都在干活,手不干净,”奶奶看到我愣住,有些不好意思。

我突然想起我母亲。当时为了把我哥俩送出去读书,没日没夜的做手工黄豆腐。每到夏天燥热的时节,受豆腐水的酸性强烈腐蚀,母亲手上总是会长一些疹子,又疼又痒。

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的母亲此时在这里,见到这个奶奶,她应该会觉得亲切吧。

这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我知道,这个村里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奶奶一样的人,用一双又一双饱经风霜的手种出石榴,再用背篓一个一把石榴背出来卖的人,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

村民每天都用背篓背着,或用几个小桶提着,把石榴拿出来卖

整天坐在城市写字楼里,突然逃离进山,很容易会让人有一种对于自然原生态的感慨。但只有当我亲眼看到这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日常,才能回忆起小时候母亲的不易。

这里的人也许会羡慕我吧,羡慕我的生活环境,羡慕高楼大厦,各色餐厅。但我却羡慕他们,羡慕他们始终可以轻易地拥有我母亲口中那股让人想念的味道,羡慕他们世世代代都能和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接受着自然给予的珍贵馈赠。

两种羡慕无法共通互换,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尽我所能,将这里最自然的产物——石榴,带出山去。

四、 盐水石榴的故事

会泽娜姑镇盐水村,是一个让我觉得异常神奇的地方。

不知道为何,这里的村民对自己栽种出来的石榴似乎都有一种难以超越的优越感。我从他们中气十足、此起彼伏吆喝卖石榴的声音中听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和骄傲,就像他们种出了全世界最大最甜的石榴似的。

听当地村民说,这个地方的石榴确实不一般。

盐水村种石榴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相传,这里的村民年复一年精心培植石榴,勤劳的汗水流到山脚下的小河里,连河水都变咸了。有个明察暗访的朝廷官员来到这里,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于是赐地名”盐水沟”,盐水石榴也因此而得名。

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地村民和我保证,他们这里的石榴都是栽种了几十年,用传统古老的方式种植出来的。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山泉水灌溉。你能看到每天下地干活的村民都不会忘记把背上的一娄粪倒在石榴地里,让它自然生长。

遵循传统古老的种植方式,石榴在村民的照料下自然长大

这个地方的石榴,可能看起来不像很多大规模基地里种出来的石榴那样好看精致,惹人喜爱,但随意拿起一个,剥开皮都是粒粒饱满,红如玛瑙,味道香甜无比。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个的盐水石榴的背后,包含着盐水村原住当地村民世世代代的朴实与坚守。

盐水石榴的外表虽不好看,但口感绝佳

5、 把自然带出深山

会泽娜姑镇盐水村的盐水石榴,从一颗石榴籽就能照见一副离自然最近的生活图景。

此次一共6天的行程,除了打包好满满十公斤石榴寄给我的母亲之外,我还决心把这里的石榴推荐给更多的人。

你我都有生命中特别在意的人吧,可能像我一样是母亲,也可能是父亲、伴侣、或是孩子。现代社会人心鬼蜮,魑魅魍魉横行,食物的来源和摄取就像蒙着一层永远无法解开的面纱,你永远想象不到吃进他们嘴里的到底是什么,对他们的健康到底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如何让他们的食物离自然近一点,更近一点?如何为他们的健康护卫周全?

我想,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张开嘴的每一口,都能吃到像盐水石榴这样,路途迢迢,藏在山里的绝佳自然好物。把自然,带出大山,带到他们面前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寻野之旅:90后小伙一头扎进深山,只为寻找大山里的绝佳好物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