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在云南与广西接壤的一片群山之中藏着一个小小的壮族村庄名叫坝美,1999年,被一个地质队偶然发现后,在许多报纸杂志上开始出现“坝美”两个字。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坝美”是壮语的音译,意为“森林中的洞口”。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北部的阿科乡和八达乡交界处的坝美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进出村都需要穿越2公里长伸手不见五指的水洞。这里只有100多户人家、600余名村民的壮族村寨,居民为土著壮族的沙支系。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由于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到上个世纪末,村里的人们基本上还沿用着300多年前的耕作方式,种田用的是木犁木耙,浇田灌溉用的是古老的木制水车,自种棉花自纺布,碾米磨面用水磨或石磨。没有电,壮乡人就用沼气来点灯,用木柴烧火做饭。当地村民在自给自足农耕经济状况下,延续发展着古老的壮族文化,坝美村确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地上罕见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进入坝美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溶洞水道,船缓行十余分钟。溶洞内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更加让人对这个神秘莫测的坝美村产生好奇感。临近洞口,眼前便是河谷、流水、翠竹、水车、农田、茅舍……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出了溶洞,踏上厚实的土地,古老而优美的寨子,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巨型的树根盘根据错节裸露在地面上,一层层依山而的麻烂楼里居住着百多户壮族人家。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坝美村房屋以落地和半楼居两种风格为主,主屋用木板架成,四周用树枝围拢,再敷上泥巴、牛粪拦合成的粘土,非常通风、保暖,上盖瓦顶、抱厢、前置凉吧或围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杂物、当地壮族称麻栏楼,也有人称吊脚楼。这些老式的麻栏楼等家居建筑,显现着历史的风貌,是壮族传统建筑的活化石。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进到寨里,随处可见扎着帕角、穿着黑色裙、脚蹬绣花鞋的女人在自制的人工石磨前推磨,在古老的木制纺织机前纺线、织布,在用众山采来的草叶靛染后做成的土布上绣花,男人们则背回大架大架的柴禾,小孩和老人担着竹水桶去泉眼里挑水来蓄在自制的石缸里供家人饮用。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坝美村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至今基本上是自己生产,寨子中随处可见转动的水车、独木舟、石磨、纺织机等生产生活工具。它们的古朴粗拙样,凝固了历史,传递着远古的文化信息。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早已深深刻在世人的脑海里,这是多少人一辈子的追求,如今这远离城市喧嚣,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坝美村,和陶渊明描写得桃花源惊人得相似,把它称之为“最后的世外桃源”一点都不过分,那么快来看看这美丽的桃花源坝美吧。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门票:100元。门票包括4个景点、三段船票和一段马车。

交通:从昆明到文山州广南县再到坝美,广南到坝美约50多公里。

最佳季节:全年。和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更贴切的时候是每年1、2月份桃花开的时候。

(文/Peko,图片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云南这个活在300年前的秘境,就是陶渊明笔下“最后的世外桃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