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落户迎来“零门槛”,昆明“红利”是否降临?

日前,《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发布,其中提出的“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在全国范围引发众多媒体关注。

呼声较高的理解莫过于,全面取消或放宽落户限制,或将引发城市人口虹吸效应,为城市吸附更多人才和劳动力。红利可谓大大的。

那么,对昆明呢?

产业与就业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显示,昆明城区人口规模为393.22万人,在全国属于Ⅰ型大城市(如果一定要按级别划分,昆明能算二线)。在《意见》中,昆明属于“全面放宽落户条件”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城区常住人口不是一般常用的全市统计人口数据。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也就是说,城区范围相对更小,一般指市中心和周围连片的城市区域。)

注:因城区人口2018数据不全,且部分城市人口数据输出口径未能统一,故上图数据统一取自2017年,仅供参考

诚然,对于本身在昆明有工作、家庭,但还未落户且需要落户的人来说,无疑是特大利好。而工作、家庭均不在昆明的,能够落户昆明只是多了一个选择,对昆明来说,虹吸效应并没有直接体现。简单来讲,昆明作为第三梯队的Ⅰ型城市,不管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仅凭放宽落户条件,很难做到人口虹吸,反而需要产业、平台或者机遇等作为“磁石”,否则,继续领航人口吸引的依然还是一线发达城市,强者恒强,就像“马太效应”。

根据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早前对外透露,2019年上半年,全市传统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并发挥主导作用。今年上半年,“4+4”重点工业产业中,化工、冶金、烟草和非烟轻工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

也就说,“实业立国,科技强国”作为国内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几年不会变。昆明产业发展相对偏弱,产业结构传统单一,缺乏高新科技产业,另一方面又较为依赖房地产行业,导致落户门槛降低的吸引力不足。

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昆明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市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合计近134.8万人(建筑与房地产业占了近30%)。对于2017年昆明城区接近400万常住人口规模的从业需求,显然远远不够。

好在昆明今年的发展主基调为“城改、修路、落实大项目”,王市长在年初相关会议上就详细介绍了昆明2019年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安排,其中城市更新改造、地面道路和地铁建设、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成为重点。

按照昆明市2019年的工作计划,今年在产业建设方面,昆明将重点发展新型工业、提速大健康产业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云硅智谷科技小镇(已开工)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推进中),加快推进康美昆明健康城(已开工)、鹏瑞利健康城(已开工)等项目建设。

毋庸置疑,落户门槛降低带来的红利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城市人才吸附力度不足,人口流动相对疲软的城市,取消或者放宽落户限制,将为城市带来更多人口进驻。但是,落户限制放开对人口吸引来说,只能保证短期内或有成效,长远来看,城市能提供的产业、平台和机遇等,才是人口吸引的有利“磁石”。

就近几年昆明聚拢的资源而言,随着国家重要海路、陆路经济相关加持政策提出,昆明向外有高铁、高速路等交通网快速增加完善,向内有地铁、盘龙江航运、米轨、南北大道、自贸区等规划快速推进,长远来说,昆明后续发展不可限量,但目前而言,房地产相关产业作为重要支撑的现状无转移。

人口吸引

2017年,全国城市“抢人大战”打响,2018年初,昆明加入。

回顾当时的“抢人政策”,昆明就已经提出落户门槛降低的策略,其中包括只要在昆明主城四区具备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且在昆明市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办理居住证均满3年的,就可以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另外,还包括只要学历、职称符合条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除企业给予的优待,还可享受政府给予其3年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和400-1000元的住房补贴等内容。

这波“抢人手段”放在2018年,至少也是个中游水平,但实际水花不大,主要还是“留人”方面的问题。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关于强化产业、平台和机遇等方面,来提升人才或劳动力吸引的问题,昆明这方面自然是亟需提升的。

另一方面,按照昆明市2019年的工作计划,今年在产业建设方面,昆明计划重点发展新型工业、提速大健康产业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本地的大健康产业推进,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云南省相继发布了助推大健康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因云南自然生态得天独厚,利用生态环境发展大健康的态度可谓坚决。

但有一点不能被忽略,自大健康提出之时,便与“老龄化”、“康养”等关键词密不可分,推进大健康产业,向内是实现云南脱贫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本地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但向外或将吸引更多高龄养老群体,这与吸引人才、劳动力提升城市活力相悖,同时,养老可能意味着候鸟式生活,短暂停留,也不利于昆明“留人”。

另外,昆明近年来逐渐突出的人口“中转”现象越来越明显,人口流出与流入不均,且流入方面以“中转”为主。

根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消息,2019年春节期间发送(也就是流出)旅客134.1万人,同比增长31.7%;流入方面,也有相关统计指出,2019年春节期间铁路抵昆旅客达到126.95万人次,同期比增长29.49%。

同时,根据去哪儿网发布的《昆明2019年“十一”黄金周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昆明成为今年国庆节最热中转地。先玩昆明,再去下一站,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

第一财经梳理的全国35个重点城市过去8年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从昆明常住人口变化也能大致看出昆明多年来人口吸引方面力度不够。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时,昆明常住人口约643.2万人,到了2018年底为685万人,这八年间昆明的常住人口增加了4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2万人,增速偏缓。

可以说,昆明目前产业、平台和机遇等方面的“磁石”吸引力度不明显,人才虹吸无法倚靠落户门槛降低来体现,即使人才和劳动力真的被人才政策引来,没有未来职业生涯保障,也许成“昙花一现”。故而,落户“零门槛”,是否红利,还请理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全国落户迎来“零门槛”,昆明“红利”是否降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