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老房开始补课,文明街历史街区批量重建5栋老建筑

对于老街区、老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昆明颇走了些弯路。

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青石板路铺就的武成路保存完好,街道两侧都是两层楼的明清老建筑;风情满满的金碧路两侧是遮天蔽日的梧桐树,让人念念不忘……

可惜,它们都拆了,消失在时空隧道里。

现在的昆明,武成路被人民中路平替多年,至今办得红红火火的武成小学尚留存着“武成”的荣光和印记;重新修建后的金碧路,多年来一直在“拆补和修整”中存活,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还好,一张张留存的老照片,为我们记录下武成路、金碧路旧有时光。

当然,作为国内首批获批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至今仍完好保持着“大三山一水”和“小三山一水”的山水营城格局,这是昆明的幸运。

一直以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保护和发展的话题,总是常谈常新,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其实是多方利益的博弈,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水平,着实不易。

印象中,昆明五华山西侧的华山西路,直到2000年仍留存着大量的老房子、古建筑。时年,有媒体在报纸上做过昆明老建筑、老街巷保护的系列报道,其中有一期提到华山西路一带老建筑的保护。随即而来的,是报社热线响不停,群众来信(主要是华山东路的一些居住者)不断,很多人都在质疑华山西路老建筑、老房子保护的意义何在?说是华山西路的老房子漏雨严重,破败不堪,亟需拆旧建新,尽快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

我特别记得,操刀该组系列报道的是一位来自成都的资深记者,他在昆明现场查勘了很多老建筑,并在报道中呼吁尽快出台保护老建筑的规定。只可惜,我们很多人还是太年轻,没有眼力见,着实看轻老建筑的价值。

华山西路的老建筑、老街道当然不见了,但是和华山西路相邻、地处华山南路上的胡志明故居,因名人效应,一直保护得好好的。除此之外,翠湖周边的朱德故居、袁嘉谷故居、卢汉公馆、王九龄故居、陆崇仁故居、熊庆来&李广田故居、周钟岳故居、讲武堂以及云大会泽楼,保护力度非常大,为昆明留下了浓浓的历史记忆。很多老建筑成了博物馆或是正在博物馆的路上,满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成了昆明最热门的打卡地。

这么多年来,翠湖、讲武堂一直很热,连带着南强街热了,文明街一带也热了。

昆明南强街巷实景

偶有老昆明戏谑:“如果老昆明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绝大多数的昆明人完全可以靠旅游业生活。”

玩笑归玩笑,生活得继续,我们不可能在缅怀和空叹中忘记前进的方向,以及放缓前行的脚步。

城市管理者也一样。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昆明倒是愈发珍惜现有的老建筑、老房子。

比如,文明街片区的5处衰朽不堪的老建筑,最近就纳入了“修旧如旧”的修整范围。

其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景星街17号的民国老建筑,两层楼,临街商铺,即将重建为地上建筑面积约197.13㎡的民国建筑。

景星街17号老建筑实景

其二,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宏昌巷1号的民国老建筑,已毁损,正准备进行织补恢复重建。

其三,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景星街30、31号的民国老建筑,两间两层临街商铺,地上建筑面积约73.28㎡。

景星街30、31号老建筑实景

其四,位于昆明昆明市五华区东卷洞巷27号的民国老建筑,已毁损,仅存石基,即将启动重建。

其五,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文庙直街74号的建国老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残损不断发展,拟将参照文庙直街同时期建筑进行修缮。

重修后的建筑效果图

从即将重建和修缮的五处老建筑实景来看,这几处建筑均破损不堪,和当年悉数拆除的武成路老建筑、五一路老建筑、华山西路老建筑、金碧路老建筑等,根本没法相比,且不在一个量级(那些拆掉的老建筑明显更胜一筹)。

当然,这5处重建或重修后的“老”建筑,将和文明街、甬道街上的老建筑保持一致,均为两层仿砖木架构、黛瓦坡屋顶,具有浓浓的民国风。

重修后的老建筑效果图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还加大了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现在的保护范围扩张至:东至盘龙江,西至沿河路、东风西路,南至铁皮箱、高地巷、沿河路,北至一二一大街、环城北路,保护城区的面积为4.7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示意图

这也意味着,在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再也不能随意拆建。对于这些建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迁移;不得随意改动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外部立面(颜色、材质、形状、构件)、主体结构、平面布局、特色装饰;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违规开展经营性活动。

从现在起,保护区域内的街区、历史建筑,只能尽可能地往博物馆、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图书馆、村文化室、村协商议事室、非遗保护、手工艺传承、中华老字号经营、商务办公、文化创意、餐饮民宿等方向发展。

时隔20多年,昆明对老街区老建筑的保护,真正动真格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昆明老街老房开始补课,文明街历史街区批量重建5栋老建筑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