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海苏州做榜样,我们应该期待世茂在昆明会有多“璀璨”

“昆明没有极冷和极热”,这是很多省外游客对这座城市的惯常印象。

几天前,去了一趟上海和苏州,听当地人说,那几天是难得的好天气,特别是上海。秋风气爽,没有热雨,也没有雾霾遮挡蓝天。一路上经过上海形色各异的老建筑,恍然之间,仿佛看到昆明特立独行的酒杯楼和三一国际礼拜堂。

苏州的天气略显“温热”,船夫撑桨,在贯穿城市的水面上划出如丝线的纹路。当地的园林是资源凝聚的特色,其他城市照搬不来,可以模仿,但需要功力。亭子、长廊和花花草草在水面上、石头间,这里呆一座、那里躺一簇,摸不透其间的设计规律,就是好看。

从上海一路到临近的苏州,两座城市都离不开水源,不同的是,前者的水引入繁华经济,后者的水串起一方人文。而昆明的水,活力显得略少了些,也没有上海那么多高楼大厦、没有可与苏州园林平起平坐的景观,但就气候资源来说,不可复制,想搬也搬不走。

临近结束时,这趟旅行让我发现一个秘密,关于像世茂这样的大开发商为什么在昆明开发建设的住宅与其他城市如此不同。

上海:居民楼和晾衣杆

上海远近闻名的陆家嘴CBD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临黄浦江一侧,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国际富人区。为什么说国际?比如世茂的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若能在酒店餐厅吃一次精美的自助早餐,你会发现,满眼80%以上都是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他们说着英语,就着黄油面包,边吃边笑,满脸幸福。

世茂的酒店开发在业内外名气都比较大,深坑酒店就是国际上“变废为宝”的经典案例。

(世茂旗下深坑酒店实景)

当然,这里真正的国际化远没有那么表面,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经济等资源,被国际化逐一渗透,让街道、建筑等元素,独树一帜。行走在上海的老巷、新街,观察上海新居民区窗户上连片外挂的晾衣杆,即使传统被外来的国际文化冲击,那也并不显尴尬,反而让人一眼便能认出,这就是上海。

相比居民区的晾衣特色,眼前更显上海威风的陆家嘴CBD,曾经也饱受过不被待见的时刻。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1995年东方明珠投用,一步步发展,在缓慢时间里损耗着当地人的耐性。当时,成规模的本地人瞧不上浦东新区规划的陆家嘴CBD,觉得这里太荒凉,这让我联想起如今昆明的巫家坝CBD。

(在上海中心大厦之上,俯瞰上海繁华)

谁都不能预见未来,但愿意相信的那些人,如今在上海都成了“有钱人”。话糙理不糙,当时,买了陆家嘴建设的最早一批一线滨江豪宅的购房者,如今至少都是千万身家,比如在二手房交易市场较为活跃的世茂滨江花园业主。

2002年首栋住宅落成时,世茂滨江花园就被称为“上海第一豪宅”。作为那个年代最高的住宅,用料足、面积大、服务全等优势,无不显露其奢华。比如外立面均为大理石铺设、酒店式装潢的大堂、三部电梯的两主一仆设计,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专管、明星与富豪为邻等,在当时,太不多见。

(世茂滨江花园超高住宅楼)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世茂滨江花园的弧形窗户设计,就像上海居民楼的一个特色。上海其他地方也有弧形窗,有的是两面窗、三面窗,甚至四面观景,比如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可360°环视视角,登顶远眺,会发现东方明珠也矮了一截。

类似世茂这样擅长超高建筑群、甚至能做摩天超高住宅的开发商,选择上海正好匹配了本土的国际化资源,这也是小开发商不轻易在上海落脚的原因之一。

然而,回想昆明,因土地规划性质不同,摩天住宅却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苏州: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老城给人的印象是低矮建筑居多,与上海需要仰视的超高建筑群相反,苏州的建筑,多了平视的亲和,但这种亲和却拉远了人与城市的距离。如果用心体验苏州的人文和历史,会发现这座城市透着一种失真的精致,同时拥有强大的细节力量。正如当地黑白粉黛民居之景,仿佛水墨长卷围城。

(苏州老城平江路一景)

世茂没有将上海的国际化带到这里,因为不相适宜。这座老城消化不了太多科技的味道,反而是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文气息,在这里会被逐渐吸收,再融合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绣在当地丝绸上的风景、扇面中的人物。

(世茂·铜雀台别墅实景)

最终,世茂带来了铜雀台别墅。从致敬苏州园林的景观层次,到方圆之间的住宅设计,项目以宽敞、透视感极强的本土低矮“类民居”、尽可能还原的坡顶风格,融合拙政园园林与当地建筑之间,看似松散,实则环环相扣的景观,以及平江路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人文遗存。

昆明:通风、干燥、空气好

相比苏州能把外来文化较完美融合为自身优势的特点,昆明能让不同的文化在城市中保持独立的存在,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地位,泛亚、空港、临边境、自贸区、巫家坝CBD总部经济圈等各项规划,把周边和自身能拿出的资源都放到了一起进行发酵。

有人觉得昆明主城并没有特别多的物产,但汇聚在昆明的物产,从全国多地到南亚、东南亚,从云南滇西,到昆明管辖的周边县城,这些物产在这里不仅没有被城市同化得面目全非,反而在这里得到发扬。

而今,随着昆明发展的深入,为数不少的购房者总会希望把苏州的优质住宅搬进昆明,把上海的天际建筑群快速引入昆明,把文化、国际化揉进昆明的身体里,因为越来越多的购房者爱上其他城市的大窗户和低矮民居。

殊不知,上海的大窗户,更多是因为当地天空时常被雾霾遮盖得灰蒙蒙,阳光不容易穿透,无限加宽加大窗户面积,是增加采光的好方法;苏州的低矮民居在昆明并不合适,没有平坦利于开发的城市横面、目前只能向南的紧凑延展、相对较少的可开发用地等限制,让昆明消化不了苏州扎堆的低层、多层住宅。

但是,以外来开发商深耕哪里,就利用哪里的优势资源打造适合本土的住宅的行事风格,昆明的最强资源既不是上海的国际化,也不是苏州的人文风情,而是没有极冷和极热的两极化天气,甚至常年四季如春的气候。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能让人享受到充足的阳光、通风、干燥和凉爽,不用刻意在乎采光问题,即使加大加宽窗户面积的设计,也更偏向于一种对优质生活的体验,这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能做到。

“气候是昆明独有的强资源”,很多人质疑这句话,总觉得这是被说“烂”了的优势。仔细想想,昆明的旅游更多被气候催发;昆明的丰富植物、动物品类资源,也是得益于气候的滋养。没有气候,高海拔、山多水少的昆明,以什么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企业进驻推进发展,以什么来吸引“世界春城80佳”、“最佳优质旅游城市”等荣誉,又以什么来吸引荣誉之下带动的“CBD”、“自贸区”等新规划资源进驻?

以单个品牌企业世茂来说,作为既能打造人文豪宅,也能建设天际住宅的知名房企,为什么没有把世茂滨江花园的超高天际住宅带来,也没有引进铜雀台连片的低矮民居?

因为昆明没有上海那样能承担扎堆天际建筑群的辽阔土地,也没有苏州老城那样能连片开发无数低层、多层住宅的宽敞空间,当下而言,“产品为王”的世茂璀璨系住宅才适合春城。

在昆明突出的气候优势上,世茂以精雕产品为主的璀璨系首落昆明。众所周知,世茂璀璨系以“先还原,再设计”的主张,围绕产品揭开“生活进化”的本质,“产品为王”才真正适合昆明。

不管如何否认,现实也不能被丢弃:“拿再多的钱和时间也换不来气候,但却可以换来国际化和园林设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有了上海苏州做榜样,我们应该期待世茂在昆明会有多“璀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