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东岸,存世600余载的乌龙村,仿若隐秘的桃花源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实景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实景

布阵排列的土坯房,墙角盛开的朵朵桃花,成片怒放的油菜花,郁郁葱葱的小麦田……

步行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桃李之属。

阡陌交通,若有鸡犬,定是相闻。

这俨然是现实版的桃花源,而且就在昆明!

从昆明滇池三个半岛,顺环湖东路南行10余公里,车刚驶过乌龙隧道,右前方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包扑面而来。

这座小山包,曾用名“卧龙山”。

卧龙山山麓,有个乌龙村。

而恬静悠闲的乌龙村,到访过的人皆称其“隐秘的桃花源’。

苍翠绵延的卧龙山是村庄的“靠山”,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是村庄的日常。

滇池畔的乌龙村,绝迹的土基房

在滇池东岸靠近斗南一带,横亘着七组小山包,诗意的昆明人为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山曰“七星山”。

卧龙山是七组山包中最高一座,这座小山包又叫做“象兔山”。

据说远观这座小山包,就如同一条卧躺在滇池畔的龙。

名为乌龙村的古村落,就地处卧龙山山麓。

它仿若被时光遗忘一般,静静守护着昆明的母亲湖——滇池。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多地早已绝迹的土基房,却在此间广为分布。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被废弃的土基房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被废弃的土基房

溯源历史,土基房那可是沿袭数百载的传统民居了,纯土木构造。

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垒石作地基,土坯来筑墙,卯榫工艺的木头做了建筑框架。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土木结构的土基房在各个乡镇大行其道;而城里的民居,则渐次换上改良的砖瓦房、砖混房。

土基房的墙体,主要取材于所在建筑基坑里挖掘出的土方,就地取材,还经济实惠。建筑材料厚达约60公分的土坯墙体,起到隔音、隔热、保暖等作用。

很多在土基房里居住过的人,念念不忘土基房的冬暖夏凉。

当然,土木结构的土基房短板也很多。其最大的短板是,怕火、怕雨淋,一场意外火灾席卷而过,土基墙的木框架烧毁成炭,再无承重的可能性;而土基墙在风吹日晒下,极易风化和消融,此时的墙体,非常脆弱。

所谓的“泥沙俱下”,有时是指在风雨侵蚀下,逐渐老化的墙体再遭遇一场暴雨时的情景。

此种情景,虽然夸张,但较为写实。

土基房,怕火灾,土墙易风化

土基房,怕火灾,土墙易风化

故而,在建筑材料推陈出新、现代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土基房早已被淘汰和弃用。

所以,当第一眼看到现今的滇池东岸还留存数量如此之多的土基房,其讶异和震撼的场面,也就不难想象了。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修旧如旧”的土基房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修旧如旧”的土基房

存世600余载的古村落,成就“渔浦星灯”盛景

留存有大量土木建筑的乌龙村,是一个存世600余载的古村落。

据呈贡县志记载,乌龙村古名乌龙堡、乌龙浦,因“山居宛卧龙,海近乃曰浦”而得名。

早在4000多年前,乌龙浦象兔山一带就有人居住。

现行的乌龙村,形成于明初。

明代在云南实行军屯和移民屯田,从南京柳树湾集结的明军来到昆明后,一部分在卧龙山一带集结,将此命名“卧龙堡”。

600多年前,作为扼守进入呈贡和昆明的重要隘口,临湖且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卧龙山,可登高瞭望且易守难攻,由此可见卧龙堡位置的险要。

昆明滇池东岸,山地形险要的卧龙山

昆明滇池东岸,山地形险要的卧龙山

就是这一群从中原来的中原人,当他们来到滇池东岸后,驻守、屯兵的同时,亦将中原文化带入此地。

从最早的卧龙堡,到后期的卧龙浦,及至今天的乌龙村,从名字的变化,不难看出乌龙村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就是这数百年的时间里,乌龙村村民围湖而居、依山而建,打鱼、农耕。

于滇池而言,600多年的时光,不过是白驹过隙,转瞬而逝。

但对于乌龙村村民而言,从600年前的军屯、民屯伊始,村民们代代相守,他们早已和滇池、象兔山(卧龙山)融为一体。

村里的渔民,就在乌龙村口的滇池畔离岸、停靠或是泊舟。

临近傍晚,乌龙村渔船归家时,船舱的灯火,岸上的引路灯,和天空中璀璨的星星,共同形成“渔浦星灯”景象。

呈贡老八景——“渔浦星灯”盛景,其实是当年乌龙村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农耕时代,兼有农副渔业的乌龙村,是个富裕的村落。

还别说,注重耕读传世的乌龙村,还真走出不少名人,村里的保护建筑也不少。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亟待修复的保护性建筑

昆明滇池东岸,乌龙村亟待修复的保护性建筑

如今的乌龙村,被视为传统建筑博物馆。这里保留有大量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还有“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四马推车”“三合院”“卷山草顶房”等民居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10年,村内双面坡土木、砖木结构的传统式样建筑共计637幢,占据村内建筑总数的45%,占总占地面积的55%。

其中,有150多幢为清代的古建筑和民国时期的近代建筑,垂恩寺和杨氏宅院为昆明市呈贡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保护滇池,临湖的乌龙村区域早已列入滇池保护区范围内,2019年3月10日,乌龙村1320户村民从滇池边的乌龙老村迁入距乌龙村不远的渔园星浦小区,为昆明留下数百栋乌龙村传统建筑在风中“独唱”。

遗世独立的昆明桃花源

2019年,呈贡区政府引入华侨城,把乌龙村作为美丽乡村典范重新打造。

列入保护建筑名单的乌龙村民居,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

就在400多亩的乌龙村原址上,各式民居、寺院、庙宇、道观等,沿着卧龙山麓层层铺排,一条小河从村落里蜿蜒流过。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里,曾为村里提供农田灌溉、村民饮用水的小河早已干涸,一座名为“卧龙大桥”的石桥,横跨于河岸上,无言地诉说着乌龙村曾有的辉煌。

不远处,一座高不到两米的建筑,就坐落于小河旁。

这座小小的建筑,是村里的土地庙。

不大的村落里,分布有华光庙、观音寺、垂恩寺、关公庙……庙宇之多,让人咂舌。

在旧时代里,滇池东岸一个体量不大的村落竟然集全数量之多的庙宇道观,这表明此地经济是有一定实力的。

靠近光华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正在修缮中的老建筑,转角转阁楼样式,地基、基石等仅做了加固,建筑木框架的样式和格局依旧维持旧模样,看得出木框架材料用了新工艺加固;鉴于原有土基外墙绝大部分已坍塌,此栋建筑外墙用新工艺土垒墙新砌了一部分。

在建的此栋建筑,开放式的建筑构架和样式,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和见证到传统建筑的内部构造。

乌龙村里还再造了新工艺土木结构的图书馆,未来,这里将成为美丽乡村的文化服务中心。

村里的绿化树木,依旧保留有当年村民种植的桃树、梨树、李子树等。

村落里原有农田位置,规划有一定数量的油菜花和小麦,绿色环保的现代栽培技术,尽可能将古村落风韵原汁原味保存下来。

三月的春风,吹开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李花,一树树,一丛丛,写意出“墙角数枝桃”的诗词实景。

当春风掠过农田,轻抚着娇艳的油菜花、墨绿的小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它们和远处的土坯房一起,勾勒出带有昆明元素的新桃花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昆明滇池东岸,存世600余载的乌龙村,仿若隐秘的桃花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