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柒玥
当我们今天,坐在暖气充足的巨幕影院里,吃着爆米花带上VR眼睛看着最新上映的大片。你可曾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野外露天电影就是一场隆重的仪式。而今天,甚至还有人坚持在云南怒江山区里放老电影。
真人秀《奇遇人生》最后一期,阿雅和陈学冬走进云南,来到西南边陲小城怒江泸水,与当地山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杨明金,在山村里放了一场胶片老电影。对于90后的陈学冬,这也是他的一次人生“奇遇”,第一次参与播放和观看露天电影,第一次认识比他年纪还大的电影放映机。
电影业发展到今天的数字电影时代,5D、VR、IMAX、激光、巨幕……人们走进豪华的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已经普通得就像吃一顿饭。然而对于至今还生活在大山里的一部分人,他们一辈子没有进过电影院。对于杨明金而言,坚持公益放映电影20年,他希望用电影记录人生酸甜苦辣。
就像他的遭遇,一辈子生活在小城里,用汽修轮胎店养活着一家人,却遭遇煤气爆炸,刚周岁的孩子没了,妻子躺在离家几百公里的医院治疗,而他得装作若无其事地去把每一天过下去。这就是他的“光影人生”,他的电影永不散场,只要还有人看,他就会一直放下去,“放到老,放到抬不动机器为止!”
在《奇遇人生》的节目画面里,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夹峙下的怒江大峡谷,开阔而壮丽;蜿蜒曲折的古道,神秘的峡谷令人遐想;溜索桥让人好奇……这可能是观众眼里又一处别致的网红打卡胜地。人群集聚的村落在峡谷里,阿雅、陈学冬与杨明金一同前往山里放电影的必经之地困难重重,他们得经过曲折的盘山公路,随时得担心山上落石;还得经历溜索挑战,两山之间仅有一条钢索,人坐上这条溜索,脚下是奔腾江水,耳边是呼啸的风声。
夜幕来临,一切准备就绪,杨明金熟练地调试音响,事先放起少数民族音乐,目的是热起场子吸引观众来。胶片出了些小状况,但电影布幕已经挂起来,此前他们挨家挨户去动员大家来看电影,三三两两的观众吃完饭扛着凳子坐等。杨明金很担心当晚不能顺利播放,焦虑的维修,他担心让大家失望而归。陈学冬扯下衣服上的绳子,希望能够救急。
在电影放映之前,杨明金文问女儿琳琳选看哪一部,琳琳陷入了选择恐惧症。没等琳琳开口,杨明金嘀咕着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就放这部吧”。而到正式放映时却是女儿喜欢的哪一部。村民们在田间席地而坐,安静地看这部胶片电影。
镜头捕捉到一幕:杨明金若无其事地搬弄着器材,却在下一秒别过头悄悄抹眼泪。在家里,他带着阿雅去看煤气爆炸的厨房,在里面做饭;又带着11岁的女儿琳琳来到山里放电影,他总是乐呵呵“坎坎坷坷总是有的,日子总要过的”。此时,放电影成为他的情绪出口。像无数个生活在小城市里的男人,他们默默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苦难。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不善言辞,单方面决定不让琳琳去昆明的医院看妈妈,他害怕毁容的妈妈让琳琳承受不了。杨明金说,“只要我姑娘好,她快乐,我自己怎么样都没关系”。
20年,1个人,1辆车,1张幕布,1台放映机,7300个夜晚,3800场露天电影。白天工作,晚上去放电影。走过怒江的乡村、广场、社区、学校……一辆皮卡车,两箱电影器材,就是杨明金走过高山峡谷的陪伴。
杨明金收藏了50余部电影胶片,80多台不同型号的电影放映机。他一直希望有一个电影展览馆,让他多年的收藏让更多人看到,也让更多人了解电影文化。阿雅和陈学冬帮他实现了梦想,写着“杨明金电影展览馆”:一台台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产地、不同型号的电影放映机,一幅幅各类电影海报,一部部内容不同的电影胶片……
怒江州第一套“解放103型”35mm移动式放映机、怒江州第一台由南京电影机械厂于1956年11月制造的“五四型”16mm放映机,胶片电影《怒江情》、独龙族文面女海报、与驼峰航线有关的汉怒双语胶片电影《国际大营救》……
在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女儿琳琳成为了杨明金电影展览馆的第一个观众。杨明金说,胶片电影代表着一个时代,不能把它忘记,要把它好好的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数字电影时代,看一场胶片电影反而变成很稀奇的事。节目最后,当看到自己收藏多年的电影老物件陈列出来,人们围而观之。这位放了20年胶片电影的清瘦大叔,眼里带着光。对于很多和杨明金一样的小人物,这大概就是不幸生活里的一种慰藉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