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言
“别去了,毁于商业化了,没意思”,每次提及要去丽江,身边的人总是会这样劝我几句。
的确,无论是大研古镇还是束河古镇,作为中国古镇商业化进程中最早的“牺牲品”之一,那些时不时出现的负面新闻总是让人失望。
但要是问我,现在的丽江和最初的丽江到底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其实很难去界定。
我只知道即使去过很多次,那些围绕在身边的溪流和石阶,那些不经意在转角处出现的民宿小院,那些被有意思的人和有意思的故事充盈的小众酒馆,那些让我随时都会迷路的小巷子,仍然会勾住我本已经迷散的视线,不忍心过分去苛责。
今年国庆假期,我又一次来到丽江,远离万人挤进古城区的壮观景象,我躲到了一个离束河仅有几公里的古镇,叫做白沙。
白沙大概是丽江最后一个维持着古城最原始样子的地方,没有一点被过度侵蚀的痕迹。
早在唐朝,南诏王封玉龙雪山为“北岳”的时候,木氏祖先(那时还是丽江王)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庙。一直到明代初1383年,木氏家族才迁到大研镇今天木府所在地。
这里是丽江第一大家族木氏土司家族的发源地,也是纳西族的古都,丽江曾经的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的中心。直到现在,仍有80%以上的原住民在这里生活。
虽然正值黄金周,白沙的街道上依旧只是寥寥几人。穿着纳西族服装的老奶奶闲散的在路旁卖着自家菜园里摘来的新鲜蔬菜,零零散散的外国人坐在咖啡厅里喝着啤酒听着歌。
有意思的是,我在白沙遇到的外国人,甚至比在束河和大研遇到的加起来还要多。这里的街道虽然古旧,但街面的门窗上几乎都有英文标识,咖啡店的老板多半也会几句简单的英文交流。
之后我才知道,以前来到白沙的游客大多都是外国人,由于喜欢这里的纳西遗风和古朴原始,很多人直接选择留下定居。
白沙的北面紧临着玉龙雪山,古镇的街道上随处都可以与雪山遥遥相望,这大概是这里让我觉得最舒服惬意的地方,无论怎么走,始终有种对着雪山朝圣的仪式感。如果站的再高一点,纳西人家连绵的屋顶搭配着倾泻而下的阳光,也是一幅绝美的风景。
不同于大研,也不同于束河,白沙不吵,不闹,用清静来形容也许合适,但用冷清来形容也不为过。
大概是因为游客太少生意不好,道路两旁很多店铺都贴出了转让出租的广告,锈迹斑驳的铜锁锁住了大门,也锁住了时光。
这里适合遗忘,适合念旧,也适合回想,喜欢热闹的人大概永远不会想要踏进这里,就像今年国庆期间来到丽江旅游的人超过122万,来到白沙的游客却不过千。
古朴的东西总是拥有历久弥新的能量,白沙虽冷清朴素,但我喜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