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节课的时间,同样是在做题,为什么有的学生考得分数就是高呢?同样是高中三年毕业,为什么衡实中学子却难以忘怀那段时光,甚至在大学还会怀念衡实中的点滴、感恩衡实中的教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秘衡实中的素质教育秘诀。
自创办以来,衡实中一直秉承“让学校成为激情燃烧的乐园”的生存理念,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们积极探索教学规律,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做法,让学生跳出题海,走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之路,形成“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跳出题海
走进衡实中,会发现学生手里没有任何辅导书,你可能很纳闷:没有辅导书,怎么学习?实际上,“题海”是有的,但是在“题海”里“游泳”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在“题海”里“畅游”,广泛地筛选习题,然后为学生建立每学年必有30%更新率的习题库。
衡实中虽然不搞题海战术,但更强调习题的重要性——习题是生命线。“课讲不好影响一个班,但习题质量上不去会影响整个年级。”衡实中老师介绍,为保证习题的质量,衡实中制定了“各学科一人组编,一人校对,组长把关,系列分开”的习题组编制度,并严格落实。
脱离题海战术的衡实中,实现了“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并创建了习题试卷化和自习考试化模式。
习题试卷化:试卷只是一个形式,老师把不同难度的习题组编到一张试卷上,试卷就是习题、作业、练习,也是考试。
自习考试化:每节主课都有一节专属自习课,在自习课上,学生做老师发下来的“试卷”作业,通过试卷这种形式、考试这种实践来掌握、巩固学习。
衡实中通过减少学生做题的数量、提高试题的质量、固定做题的时间等方式让学生跳出题海。经过优化和精选后的作业不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教参和辅导材料,而变成了针对教学的有效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引导他们去领会学科思想。
教会学生有效学习
在衡实中,老师都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实现“三个转变”,落实“五个要让”,优化“十个环节”,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三个转变”,就是把原来强行灌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把老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和品德并进。
“五个要让”,即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观察、自主表述、自主动手、自主总结推论。
优化“十个环节”就是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把自习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等。
衡实中老师认为:“高三不是特区,高三更应该重视常规、抓好常规,培养学生怎么做题和如何学习的习惯。”在衡实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先“记”后“做”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和学习反思的习惯。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自立、学会处事、学会担当、学会做人等等。
因材施教 不让学生掉队
“只有天然的差异,没有天然的差生。”为破解好生与差生不能齐步走的难题,衡实中坚持在“放”字上下工夫,大胆探索教学改革、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标。
经过实践,衡实中探索出一条“霸王餐+自助餐”的新路子。“霸王餐”有两个意思:一是自习课必须做,下课必须交;二是试卷上的必做题必须完成,选做题视能力而定。考虑到分层次教学的需要,衡实中还设置了“自助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取,补弱也好,培优也罢,自主权在自己手上。
在因材施教的探索上,衡实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优秀生可以在未知的领域自由驰骋,后进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遗补漏,迎头赶上。“教学改革的探索既放开了学生的手脚,也解放了老师。”据衡实中老师介绍,在衡实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师生之间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后记
给不同潜能的学生多一种选择,就等于多给了他们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多给了他们一个未来的选择。衡实中在新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大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在打破题海战术上走出了富有衡实中特色的一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习题、试卷,都能给不同潜能的学生多一种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有适应性。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