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言
在昆明,翻开各色旅游攻略和路线推荐,你绝对找不到一个和“夜”有关的字眼。
哪怕是你不信这些攻略,专门询问当地人,也不会有人推荐你去看个昆明的夜景,或者参加个什么颇具夜间特色的城市活动,最多就是吃个烧烤喝个酒逛个街,毫无特色,毫无追求。
没有人会从白天就开始期待昆明夜晚的到来,因为期不期待,到不到来,结果都是一样,没有太多差别。
昆明,四季如春,春动人,夜不动人。
昆明是一座没有夜生活的城市,一座缺乏夜生活基因的城市。昆明的夜,无处安放,无处可去。
夜间经济在昆明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存在土壤。对昆明来说,夜间经济要繁荣,夜生活要精彩,是一个漫长的城市基因改造的过程,是重新打造一种经济模式的过程,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进行行为模式颠覆的过程。
昆明需要一个不正经的夜。
这个不正经,是相对于传统的“朝作晚息”来说的。这个不正经,是要让那些晚上只会烧烤唱歌泡夜店的人,有更多的玩场;让那些不喜欢泡夜店只能选择宅在家里的人,有更多在晚上出门的动机和期待。
相关阅读>>>
从城市的“地域性”到“时域性”
白天不懂夜的黑,同样,白天也不可能懂夜的美和魅力。
会选择白天去重庆洪崖洞的人只是少数。想要感受最魅惑的香港性格,你必然要选择夜晚前往维多利亚港,太平山,中环和尖沙咀。就连丽江这个艳遇小城,都能让人心里无比明晰,到了夜晚,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丽江。
但昆明的夜,没有选择。
一直以来,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都是秉持地域性的空间规划理念。地域性通常指的是根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特征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即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从土地、海洋、生态等资源的保护到生产要素统筹,再到不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皆是如此。
城市的“地域性”强调空间管理,但城市不仅需要空间管理,还需要时间管理。如何在合理的时段分布人群的流向,如何让人们在每天下班后到睡觉前的这个“黄金时段”积极的参与到夜间经济的活动中来,都是城市时间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夜间经济”的崛起给了我们启示,夜间时段作为城市功能时间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白天和夜晚的城市,物质条件虽几无变化,但形态和运行模式却千差万别,最典型的便是夜晚以消费体验性活动为主,而白天则是生产性活动的高峰。
要想打造对“夜”的期待,要想把“夜间经济”发展的有声有色,除了空间维度的“地域性”之外,城市还需要考虑兼顾时间维度的“时域性”。
然而这一切对昆明来说,一片空白。
滋养昆明人的滇池依着昆明南,历史文化建筑集群散落市中心翠湖边,商业区、文化区、书店、博物馆、剧场…..昆明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完美的承接夜的到来。华灯初上夜未央,来往的人多匆忙,白天和夜晚衔接的断层,夜晚生活精彩度的断层,让人心空空荡荡,唯有匆匆回家。
对昆明来说,从城市的空间管理到时间管理,从城市的“地域性”到“时域性”,这是奔着要打造一个新的城市经济模式而去。
无处安放的昆明“夜行动物”
夜晚不睡,喜欢活动的这群人,总是会用“夜行动物”来给自己比喻。
但长期以来,昆明“夜行动物”的行为模式,却是不趋向于真正意义上的“夜生活”的。昆明的“夜行动物”在这座城市,无处安放。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昆明这座城市,没有提供太多培养“夜行”习惯的土壤、场景和措施。
有人也许会说,昆明近期“地摊”热潮兴起,南强街巷,公园1903,海埂公园,广居路南段……夜摊凑起的烟火气和热闹氛围,点亮了漫漫黑夜。
公园1903甚至还因为豪车摆摊事件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满眼的宾利、法拉利、劳斯莱斯,搭配着各色文创产品、DIY制品、衣物、毛绒玩具等,被人质疑“作秀”“博眼球”“为什么不给真正需要摆地摊维持生计的人提供位置?”
在这里不得不插一句,摆地摊作为夜间经济活动的一种,谁说就是穷人的专利?谁说开着豪车就不能摆地摊?
但培养人们的“夜行”习惯,不是说开放几个夜市,摆摆地摊,勒令大型商超营业到很晚就可以的。这种培养的本质,是打造人们对夜间的期待,是让很多人从白天开始,就迫不及待的期许夜晚到来。
夜生活场景打造、夜间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是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配套。
国际上有一个“灯光指数”,即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一座城市的繁荣品相,就藏在夜晚这些亮起的光束之中。
香港的夜景为什么有名?上海的夜景为什么令人向往?那是城市建筑集群的特色和灯光亮化工程决定的。像昆明这样城市建设没有什么个性和特色的地方,谁会有心思去看夜景?总不能说就选择一个高处站着,看灯火辉煌吧,特别没意思。
让我们再来看几个国际上公认的“不夜城”的例子。
伦敦非常有名的“伦敦巴士”,至少有52条是夜间线路。至今,伦敦的11条地铁线路中,已经有5条实现了周末通宵运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专门有一个职位叫做“夜间市长”,除了给夜总会颁发24小时的营业执照之外,“夜间市长”还要负责把控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夜生活场景,让城市管理兼顾热闹与和谐。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得有,也必须有各种各样的措施,引导人们在夜间活动,安放“夜行动物”们的躁动不安。
现在的夜生活范畴,早就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购物、餐饮业态,囊括了夜购、夜娱、夜读、夜健、夜展,乃至于夜间电影院、夜间博物院、夜间动物园……形式更为灵活,参与主体更加广泛,与城市旅游、交通、文化、体育等方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业态匮乏,供给不足,缺乏引导,缺乏夜间消费娱乐和体验场景的打造,昆明不仅没有夜生活的基因,更限制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对夜生活的期待和想象,限制了他们通往真正意义上夜生活的路径。
昆明,你需要一个不正经的夜。
但你离这个不正经的夜,太远太远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