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有6处建筑进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两处建筑被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就是距离昆明市区30多公里的海晏村,被称为昆明最后一个古渔村落。据说,这个村落历史至少有3000年,而有史记载的海晏村则超过600年!
走进海晏村,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彰显这个古渔村落曾经的气宇不凡。全长1500多米的石板路,一头连接村口主路,一头往西延伸将这个古渔村分成南北两部分。北边的民宅,几乎都靠滇池;南边的民宅,则紧邻村里的农田。
千百年来,下海打渔、进田农桑,就是海晏村村民的营生。农耕时代的海晏村,一定相当富饶。果然,进村子没多久,住在海晏村关圣宫对面的张从仙老人说,她从小就知道海晏村生活好、富裕,1939年出生的张从仙老人,自1956年嫁到海晏村,在村里生活居住超过63年。
海晏村关圣宫
建筑年代:清
建筑简介:建筑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海晏村,是由前殿、正殿及两厢组成的四合院类传统祭祀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昆华女子学校曾在此开辟小学。整组建筑格局完整,梁枋雕花精美,建筑技艺具有典型云南地域特色,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建筑现状:两层土木结构建筑,明黄色土垒墙。不过因大门紧锁,未能窥探屋内环境。从外观上看,整组建筑格局稍有破坏,屋顶瓦片有多片破损,屋脊的二龙戏珠彩塑也有毁损。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吕祖阁
建筑年代:清
建筑简介:建筑为海晏村祭祀吕洞宾之处,属传统祭祀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作为昆华女子学校校舍。正殿屋顶为单檐歇山顶,雀替等梁枋构件有雕花,具有一定建筑艺术价值。
建筑现状:两层土木结构建筑,明黄色土垒墙。原属于海晏村公共仓库,现已弃用。因长久无人居住和使用,屋内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有多片破损,墙壁、屋顶、门窗等有多处毁损。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老客事房
建筑年代:清末传统建筑
建筑简介:建筑为抬梁式木构架,整体格局保存完整,院落空间开敞,原为村落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属村落公共建筑,是海晏村历史变迁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现状:两层土木结构建筑,标准一颗印建筑格局,四重院落,四个天井。其中,有两重院落,仍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房子,保护较好。无人居住的院落,其墙壁、屋顶、门窗等有一定毁损。村里还有一位103岁的老人居住在这里。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意外收获:这组建筑太有年代感了。特别是从临石板路一侧的大门进入,左侧一面墙上还有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海晏村老客事房被作为村里公共食堂时的“吃粮人口统计”。一同陪同的海晏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忠良,在墙上找到他父亲的名字(李长荣5口人,全年吃粮数2070,折合大米1449;平均每月吃粮数120.8,折饭票151.0;每月吃粮数大米4.03,折饭票5.03)。生于1957年的李忠良,他说,1958年村里吃伙食团那年他刚满一岁。
建筑年代:清末
建筑简介:清末传统民居,建筑完整体现了一颗印式民居“三间四耳倒八尺”的建筑特征,且梁枋雕花精美,现状保存良好,对研究滇池流域地区传统民居提供了重要素材,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现状:标准的昆明一颗印建筑,三间四耳倒八尺,走马转角楼,门窗梁栋有精美的木刻雕花,建筑保护良好。615号民居的居住者李余红,是这栋建筑的第四代主人。他说,这栋建筑最繁盛时曾住着李家二三十号人。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488号民居
建筑年代:清末
建筑简介:昆明传统民居,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是一颗印民居纵向延伸演变的典范。其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筑精工细作,木构件雕刻精美,局部绘有彩画,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现状:昆明传统一颗印建筑,“三间四耳倒八尺”,中间一天井,方方正正,仿若一颗印。一颗印的建筑可多重组合,拥有多重院落。这种传统民居,冬暖夏凉,居住相当舒适,现仍有人居住,保护良好。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西寨门
建筑年代:清末
建筑简介:清末村落寨门。建筑为外八字形土木结构门楼类建筑。其所具有的空间界线划定作用对考证海晏村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现状:单檐歇山顶的村落寨门,甚是气派。屋顶瓦片丛生的杂草,配以古朴的黄土墙,映衬出不凡的气质。目前,该建筑已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420号附一号民居
建筑年代:1906年
推荐理由:标准的昆明一颗印建筑,三间四耳倒八尺,走马转角楼,门窗梁栋均有精美木刻雕花,建筑保护良好。门窗梁栋均有精美木刻雕花,建筑保护良好。居住在420号附一号民居的肖师傅,是这栋建筑的第三代主人。肖师傅子女早已乔迁新居,肖师傅舍不得祖上老屋,他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养花养草,看守着祖上这栋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二楼一个精致的八斗柜,显示着这个家庭曾经小康过。
现状:建筑保护良好。该建筑尚未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407号民居
建筑年代:清末
推荐理由:标准的昆明一颗印建筑,三间四耳倒八尺,走马转角楼,门窗梁栋均有精美木刻雕花,建筑保护良好。居住在407号号民居的李由珍,一直小心呵护着祖上老宅,“老房子比新房子好住,冬暖夏凉,实在舍不得离开。”1951年出生的李由珍,今年68岁,不知能坚守这套老房子多少年。
现状:建筑保护良好。该建筑尚未列入昆明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列。
海晏村72道门
建筑年代:清末传统民居
推荐理由:昆明传统民居,占地面积2240平米,建筑由多重院落组成,是一颗印民居纵向横向延伸演变的典范之作。因有大大小小72扇门,被称为“72道门”。侧门一侧,用砖花拼装“耕读传家”。
其实,海晏村可看可观之处相当多,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个村落里都是的原住民。他们生于斯,长于厮,和这里的山水、建筑早已融为一体。日出而渔、日落而归,曾是他們传承数百年的日常。
进入2019年,这个天蓝水蓝的古渔村,在昆明进入环滇池大开发的今天,不知又将上演何种传奇?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