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曼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7月7日上午,德宏州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开馆仪式在畹町举行。
德宏在抗战时期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78年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东南沿海通道全被日军控制,抗战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运入。在祖国内地无法短时间内训练出大批司机的情况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发出号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远涉重洋,分九批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
重走滇缅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
从1939年3月到1942年5月,南洋机工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运345万吨军需物资入境,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数千辆汽车,有力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和抗战物资的供应。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与瑞丽市委、瑞丽市人民政府组织了重走畹町滇缅公路“最后一公里”活动。
五辆抗战老式吉普车载着几位南洋华侨机工与百位南侨机工后裔、千名边境群众一同出发,重新走过滇缅公路最后一公里路段。行进中,军人们唱起了国歌,边境读书的同学喊起来口号,南侨机工后裔唱起了革命歌曲……一公里路虽短,也很快就走完了,但当年的一幕幕似乎随着这个活动慢慢的在眼前变得鲜活起来。
蒋印生先生与第四代南侨机工后裔合照
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南洋华侨机工代表、已经90岁的蒋印生先生带着大家回顾了当年的那段历史。蒋印生先生是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第九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的一员,归国参战六年。当年,他与同伴一起滇缅公路上来回穿梭,许多战友因疾病、翻车、敌机轰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说每当他回想到这段历史他都会热泪盈眶,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每一位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都无怨无悔。
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留住历史致敬先烈
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是中国首个以南侨机工归国抗战为主题的纪念馆。纪念馆呈三角形,代表着3000余名南侨机工,又象征着历时三年的漫漫援战之路。同时三角形,像一个V字,同英文胜利的意思。从纪念馆的进口到出口,共设有50级台阶,象征着滇缅公路上抢运的50多万吨军需物资,为适应地形这里做了20米的架空天桥,这刚好是畹町桥的长度,建筑高度控制在20米,纪念修筑滇缅公路的20万老弱妇孺,整个饰面材料采用清水混凝土这种常用的筑桥材料,朴实无华的质感与南侨机工报国无怨的品格高度相契合。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一进入纪念馆就能够看到一幅巨大的油画作品,从画上可以看出,当时南桥机工们的生活条件都是非常好的,但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这样的举动值得我们敬佩,也书写下了历史上绚烂的一个篇章。纪念馆由“祖国召唤、告别南洋”部分开始向我们展现了“滇缅公路·生死与共”历史影像与记忆。
纪念馆入口油画
纪念馆中展出的南侨机工信件
南侨机工生活用品
南侨机工所使用的护照
在纪念活动的进行中,除了蒋印生先生这些南侨机工,还有很多南侨机工后裔都与他们的亲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重逢了。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与纪念馆中,都可以看到很多人指着墙壁上的照片或者名字说,这是我父亲……
在介绍当代“花木兰”的南侨机工后裔
一位南侨机工后裔指着墙上的名字对我们说,这是他的父亲与阿姨,他的阿姨是3000多名南桥机工中唯一一个与男机工运输队一起工作的女机工,是当代“花木兰”。
与亲人“相见”的南侨机工后裔
一位南侨机工后裔在英雄墙上的照片向同伴介绍他的父亲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心情,但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亲友再见面,一定是激动的,更是敬佩与自豪的吧。
在活动中有的南侨机工后裔还向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物件。一位南侨机工后裔向纪念馆捐赠了一些自己父亲当时的生活用品,其中还包括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护照。因为护照上写着南侨机工总会的地址,见证了南侨机工回国救国支援是有组织、有纪律的。
南侨机工后裔向纪念馆捐赠父亲的护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侨机工服务团各大队奉命解散,除1000余名机工(含眷属)返回南洋,其余机工均留在国内。其后,南侨机工以其勤劳忠笃服务于国家。倾民族之力,焕民族之魂铸造的血肉之盾,正义之剑,是永远屹立的丰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