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吗?《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人类一直在创造有意义的仪式:印度的人们会剃掉头发来纪念自己刚去世的亲人;中国的老人每天早上会在外滩打打太极;澳大利亚的女儿会和自己年迈的父亲共享下午茶,因为父亲已经开始渐渐忘记她……传统仪式滋养着文化,它不是过去的同义词,而是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以上,某期《国家地理》杂志如是说道。
生活需要仪式感吗?当然是需要的,生活太平淡无趣,仪式感是一种自找乐趣的调节剂。中国人把“仪式感”做到了极致,逢年过节繁琐了传统习俗暂且不谈,日常生活中的拍照是一件最能把生活过出仪式感的小事。
聚餐得拍照,朋友见面得拍照,偶遇事故要拍照,路边的花花草草也得拍照……“海报级自拍”“前后2000万”手机产商开始标榜摄影功能的强大来招揽用户,从单摄到双摄再到如今超大广角三摄,拍照这件事变得无处不在,也让生活的仪式感无处不在。
不过,我们常做着最有仪式感的事,却记录下最平淡的生活。人潮涌动的地铁站人流中神情疲倦的安保人员;下班地铁晚高峰相互依靠的务工人员;雨后的人行道把手牵紧小心翼翼的老夫妇;深夜地铁上肆无忌惮的醉汉……拍照让我成为这个城市的“偷窥者”。
每个人都扮演着“偷窥者”的角色,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他人,在心里形成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
语音播报一万遍“请勿大声喧哗”也改变不了现实,深夜的地铁车厢真正做到了让乘客“宾至如归”。
你我的童年站在相同的地点,处在不同的起点。
我们选择走进“坟墓”的初衷都是为了相伴到老,生活沮丧还是要相信幸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贝多芬情书“ever thine, ever mine, ever ours,永远你的,永远我的,永远我们的。”生活不管什么样子都永远是两个人的。
新型人口迁徙,不是长途南下或北上,是举家就近务工,走到哪儿家在哪。
智能时代改变了一批人的阅读习惯,“拿着手机不一定在玩游戏,我们不是不读书,只是在用手机看而已”。
地铁安保小哥的 “人群恐惧症”,看到麻木的匆匆行人,每3分钟间歇发作的恐惧症。
“养家糊口就是这样,没车的时候对付两口,我们不讲究环境,吃饱就行。”
晚归的人坐上将要到站的末班车,公交司机的晚餐还放在地上没有时间吃。“相互体谅”是一个站在自我角度的选题,人人都很辛苦,你不会是其中之“最”。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与其说是“偷窥者”不如说做一个 “有心人”,毕竟生活随处可见都是美。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