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桐
距离“康旅集团”更名,已经过去一周。
我一直在想,除了互联网上千篇一律的激昂调子,这件事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云南城投集团最终要抵达的地方在哪里?
作为首家省级文旅康养集团,此次的更名动作仅仅是为了做到2个万亿级龙头企业吗,仅仅是站在时代的风口,又将面临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先放下自嗨。我们来讲道理。
在云南,很少企业像云南城投集团一样,形象鲜明又自带流量,一举一动所收割的注意力能够完全跳出地域边界,哪怕这过程可能是迂回探索的戏剧化。
和往常一样,这次我们也抱着对思考的敬畏之心,大胆输出浅知拙见。
更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开门见山,这是我们思考后的结论:现已更名为“云南康旅集团”的云南城投集团,将会成为万亿产业的探索者,一座在漫长探索征程中率先行动并始终明亮的灯塔。
注意,是探索者,而并非实践者。
要知道,中国康养市场尽管历经10年发展,但火热的表象下,我们不能否认这一产业成熟的运营模式寥寥无几。康养确实是这个时代的风口,不过在缺乏模式、经验和运营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万亿级别的梦想大业,康旅集团方面似乎并没有行业内的成熟模式可供一键移植。
相反,康旅集团未来将面临的可以说是开创性、先锋性的实验。

毕竟要达到万亿规模,通过简单粗暴的资产堆积也不难实现,但作为第一家省级国资文旅康养集团,康旅集团不仅要承担云南文化旅游和健康服务振翅的使命,“开创性、先锋性实验”的意义更在于,为云南,甚至为整个行业探索出模式、积累起经验、建立起运营。
简而言之,国内康旅市场还缺乏现成模板,而更名后的云南康旅集团要做那个拓荒和耕耘的“开路人”。
种草:根植绿色云南已多年
康旅集团对于大文旅康养产业的全盘布局,不算偶然。在这家省属国企15年的发展史中,“康养文旅”的转型发展就占了1/3的时间。
2015年,云南城投就宣布要做“中国健康休闲地产引领者”,“向康养文旅产业转型”的最初萌芽无形中为此次更名埋下伏笔。此后的数年间,云南城投通过收购兼并、丰富项目储备,推动业务转型。
2018年9月,云南城投开始强调绿色康旅生态链的构筑,将集团旗下风光景区、高端酒店集群、旅度平台、康旅小镇、医养生物五大产业版图整合包装为“梦云南”概念。并在2019年初,快马加鞭推出“健康生活目的地”战略三舟(康舟、方舟、云舟)产品,还寄希望于未来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复制。
这些转型路上的积极成果,无疑也意味着这家国企已经储存积累了5年的康旅产业开发管理经验。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多到数不清的地产业务剥离、50.59%股权被划转注入云投集团、确立未来“云南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定位、将世博旅游、云南文投各49%的股权收至麾下,这一系列重大事项筹划,似乎都指向企业名称变更后“康旅梦想”的加速兑现。
有了前戏,高潮的种子也种下。
2020年被看做是康养文旅的“跃进之年”,恒大、融创、万达等品牌房企集中入局,签约已超4000亿。由此也不难看出,云南康旅集团抢滩开拓这片新蓝海中的节点,并不算晚。
而名称前缀“康旅”的直白输出,再次昭示了其助力云南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执着和野心。对于其本身来说,更名不是简单的换马甲,它延续了过去的基因,但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这家企业的未来是完全崭新的。
生态产业链:硬资产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在宣布更名之前,我和几位媒体老师一同实地了解了云南城投集团安宁、西双版纳和昆明主城的项目,涉及康养地产、景区、文旅地产和城市更新项目。
此前我脑海中关于云南城投集团的画像都是描述性的、宏观性的,这次采风过后,我对这家覆盖全省文旅康养版图的国企便有了更加具象、实感的认知。


景洪傣乡水城
一方面,云南城投集团确实拥有“王炸”级别的优质资源,丰富的土地及资源储备足以彰显其对于生态产业链的振翅之心。
但采风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让我困惑。
傣族园泼水广场
傣族园自然村落
这些分散在全省,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地区的资源,这些碎片化、孤岛式的资源,究竟如何才能共振、支撑起未来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物理尺度的问题也许很好解决。明年就会通车的高铁可以更快通达不位于版纳州府的望天树景区;营销手段的优化可以吸引更多人入住安宁的康养项目温泉山谷;资本运作也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和整体营收……但这些思维定式或许并不足够扛起“康旅梦想”的高品质兑现。
望天树景区空中吊桥
望天树景区山地摩托穿梭雨林
望天树景区俯瞰
如果说过去的云南城投集团是一个以“强开发“为主打力量的企业,那么云南康旅集团,就必须完成“强运营”的角色转变。
从异军突起的小米身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小米在战略上有大方向的布局,雷军的思考是具有前瞻性和穿透性的,他预见到未来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经营模式以布局蓝图。通过团队赋能、品牌赋能、供应链赋能、渠道赋能、资本赋能、技术赋能、商业赋能叠加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了有几千万的粉丝和上亿的用户市场基础。
这何尝不是康旅集团可以借鉴的生态链运营模式?
两万亿资产规模只是物理基础,云南康旅集团更加宏大的目标的上层建筑的搭建,即建设文旅和康养的生态,并用适合的模式和运营,驱动生态链上的资产在资源整合的力量驱动下,良性运行起来,实现化学和聚变反应。这才是云南康旅集团的高级追求和终极目标。
曼听公园
曼听公园
我们都知道康旅行业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尚未有成熟的运营模式。这不仅是康旅集团缺乏的,也是整个康旅行业缺乏的。而资产运营管理,正是康旅集团未来要探索的。
和我国康旅市场所面临的现状一样,更名后,康旅集团首先要思考的无疑就是持续良性运转的完整产业链运营。
如果说强开发是为了吸引人,那么强运营就是为了留住人。强开发和强运营,完全是两个方向。
万里长征的第二步,开始了吗?
“必须要加强具备世界眼光和市场经济头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名只是第一步,康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已经将人才培养提升到与企业战略规划同一个高度。这其中一定包括能够服务于康旅产业可持续性运转的运营人才。
接下来整合包括康旅集团在内的手上资源并发挥运营管理创新优势,并运用到云南康旅产业的探索中来,才是艰巨的第二步。
从这一层面来说,康旅集团如同先锋一般,早已踏上了万亿产业模式的探索路径。能否率先形成独具特色的业务定位及商业模式,同样是外界关注的话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两大产业的建立只是经济基础,最终科学有效发挥产业生态链的聚合效应,才是康旅集团未来要达到的上层建筑和高度。
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开拓一个新领域,因为我们不知道新的领域到底需要具备些什么万全的条件。方向对了,云南康旅集团肩负使命,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建立运营,这不仅是对云南康旅集团如此,也是为云南康旅之路披荆斩棘,真正建立一个为世界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所有这些,都基于人才和资源来开路。关于人才,康旅集团已经阐述了关键性。资源,除了自家一亩三分地,当然还有那些同行的伙伴。
更名的当天,康旅集团与中国旅游集团、葛洲坝集团、中交租赁、中国交建、大理州、普洱市、安宁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和发挥多方资源和品牌优势,共同携手将云南打造为世界级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更名后的第三天,旗下控股上市子公司——云南城投率先发力,围绕文旅、医养产业引入央企“中交系”合作伙伴,助力康旅集团战略转型升级。
更名后的第七天,康旅集团出资15亿全资组建的云南省城市更新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助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助推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此时的康旅集团后发之势不可小觑。在康旅集团麾下,手握云南最大的旅游企业世博旅游集团、云南文化产业最大的企业文投集团49%股权,与央企华侨城共建云南康旅市场,有良性竞争,更有互信合作。
我相信,云南康旅集团的伙伴,岂止于此。
这也印证了康旅集团接受采访时的回答:一个人走得快,几个人走得远。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