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小粑粑”消失30年后,她重拾“接力棒”找回那一代人舌尖上的回忆

“消失”近30载,一度成为那一代人仅存于记忆的美好。油而不腻、香气诱人,为了这股童年的味道,许多曲靖人前仆后继,在“小粑粑”的这条道路努力探寻……而陈艳娟正是其中的一位。

鼎盛时期的小粑粑,城市商铺、乡下合作社随处可见。每逢订婚行礼,男方少不了要买上百个小粑粑去女方家定亲,盖上红印的小粑粑装满谷箩,上面盖上结成绣球的红布,由定亲人员肩挑手提地走向女方家,然后又七大姑八姨家的分头送礼。据了解,在缺吃少粮票的艰苦岁月里,沾益曲靖的青年男女凡订婚,男方必备666,888,或999个小粑粑作为送给女方的礼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现代婚姻习俗的改变和西式糕点的冲击下,小粑粑逐步淡出了市场,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的曲靖小粑粑在市场中彻底消失了。

“小粑粑”是陈艳娟记忆中最难忘的童年味道,她也是最后一批用“小粑粑”定亲的人,对于小粑粑有着抹不灭、说不清的情怀。为了让淡出市场30余年的“曲靖小粑粑”重回江湖,经过3年多的寻访,陈艳娟终于找到了正宗“曲靖小粑粑”的第三代传人——何家云(民国期间曲靖“尹香斋”尹邵敏的关门弟子)。

在一系列的考验后,陈艳娟用她的坦诚和执着最终打动了这位历经风霜的老厂长。何家云不计任何报酬,决定收陈艳娟为唯一弟子,并把珍藏多年的手抄本《糕饼配方》和手刻油印本《糕饼制作》一并传授。至此,陈艳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曲靖小粑粑”第四代传人。

师徒俩以“原生态”和“传统加创新,投其所好”的理念把曲靖小粑粑单一的品种变成了五仁、绿豆、苏子、紫薯、鲜花、火腿等系列产品。

除此之外,全手工制作的曲靖小粑粑在选材制作上也十分严格:材质优良、和面软硬适当、文火烤焙是制作小粑粑的三要素;一个小粑粑从选料到上市,必经十六道工序把关是陈艳娟保证小粑粑质量的重要环节;优质红豆、绿豆筛簸去杂质后浸泡12小时再用柴火蒸煮4小时,然后趁热磨细、滤浆除渣,之后放入将预先熬制好的糖浆文火炒制4小时,待水分全部提净之后自然冷却方成配至馅料。不加防腐剂自然发酵的面粉经过分面、分馅、包馅、烤制……麦香四溢,色泽金黄的小粑粑便可出炉了。

正如陈艳娟所说,“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信念,曲靖小粑粑再一次绽放光芒,在陈艳娟的传承发扬下,一步一步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曲靖小粑粑”消失30年后,她重拾“接力棒”找回那一代人舌尖上的回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