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溏心蛋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去哪里,就会看一下那里的电影。让电影成为一本书,去了解那个城市,也在城市漫游中寻找电影熟悉的场景。
布达佩斯
比如,在去胡志明市的路上看了《情人》,在瑞典看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而在从布达佩斯回来的路上,二刷了《布达佩斯之恋》。
我是一个不喜欢重复的人,不喜欢重复枯燥的工作,不喜欢走重复的路,甚至几乎不会看曾经看过的书和电影,然而去过布达佩斯之后再来刷《布达佩斯之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先来听听这首被禁播100多年的、一推出就让170多人自杀的黑色名曲《GLOOMY SUNDAY》,FYI:这也是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
二刷完我突然感觉到,不只是我们在挑电影,电影也在挑人——没点生活经历或者没有历史知识背景的人,有好多电影,真。的。看。不。懂。
别和电影谈道德
2012年,在马里老师的要求下看了这部电影。那时对马里老师的印象是:老马推荐的电影,非禁即黄。甚至很多电影在网上都找不到资源,需要一个小小的U盘在男女寝室来回拷电影几次才能完成全班的课前准备。这部《布达佩斯之恋》也一样,大尺度裸露的镜头让我们把它当小黄片儿看完了。除了那首著名的《黑色星期天》,那时我对它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段畸形的三角恋。
片中,作为餐厅服务员的女主角伊洛娜和餐厅老板拉西楼、钢琴家安德拉许那段不可言说的爱情曾经让我作呕。我不明白,伊洛娜是怎样做到将爱同时给予两个人的,我也不能理解钢琴家和餐厅老板怎么能容忍彼此共同拥有一个女人。就像拉西楼说的,拉西楼说,“真不公平,你拥有我们两个,而我们各自只拥有一半的你。”
直到我现在翻开豆瓣短评,最高点赞的评论也是诸如“这个女人真恶心”,“她是我最讨厌的那种女人”,“外国潘金莲”等等言论。从《泰坦尼克号》出轨,到《洛丽塔》的恋童,《沉默的羔羊》吃人,又何必在电影中寻找政治正确呢?电影从来都不是道德的基准线。只有抛开了道德,才能真正开始看懂电影,或者说体验电影。
二刷之后,我才开始真正关注他们爱情里的痛和悲。是伊洛娜那迟来了60年的复仇,是安德拉许弹奏出的《GLOOMY SUNDAY》的悲伤,也是拉西楼那句:“爱你是我这辈子最美的事,拥有一半的你,也总比没有你好。”李银河说婚姻终将消亡,不是反社会,而是她懂人性。“每个人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而伊洛娜比你我都要勇敢,因为她的这一箭已经射出了。
一部好电影的层次感
目前刷过最多次数的电影应该是《霸王别姬》,每次都是在“被逼”的情况下观看的。2008年第一刷,关注到了剧情和程蝶衣的基情,第二刷是为了结构电影结构,学习镜头语言,到第三刷,开始看人物命运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浮沉。而《布达佩斯之恋》,也是这样一部有层次的好电影。
开在船上的复活节跳蚤市场
第二次看《布达佩斯之恋》,是在我从布达佩斯离开,飞斯德哥尔摩的飞机上。在看过了美丽的渔人堡、塞切尼链桥、恐怖之屋、和多瑙河畔鞋以后,布达佩斯的历史对我露出了冰山的一角。
(布达佩斯景点之一“多瑙河畔的鞋”,在二战中,纳粹将大批犹太人掳掠到多瑙河畔,命令他们脱掉鞋子,然后进行枪杀,尸体被抛进河中随着多瑙河的水被冲走。)
影片中,作为犹太人的拉西楼在面对政局动荡时担忧地说:“这太不公平了,我爸爸是犹太人,我妈妈也是犹太人,所以我当然也是犹太人”,然而他做错了什么呢?
在认识了德国人汉斯后,他重燃起了生的希望,然而又被汉斯亲手毁灭。最后在拉西楼被送去“大烟囱”集中营之前看到汉斯那充满希望的眼神之火在一个瞬间灭掉,看得我心都碎了。
和大部分影评中认知的不同,我并不认为汉斯是个坏人,他只是一个懂得利用时局发战争财的利己主义者。而害死安德拉许和拉西楼的也并不是汉斯,而是那个动乱的时局。
到现在,布达佩斯还保留着许多二战时候的遗迹,还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犹太教堂烟草街会堂,每年都有数万计犹太人回到布达佩斯去悼念那段黑暗的历史。
看完电影以后,这首《GLOOMY SUNDAY》一直在耳畔萦绕。布达佩斯很美,美的就像一幅画儿一样,就和《布达佩斯之恋》里的伊洛娜一样,让人心醉。
说起来,那些年在课堂上被“逼”着看电影,可能是我对于大学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了。
布拉格
渔人堡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城堡山
蓝色多瑙河
划重点: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溏心蛋”,感谢供稿。
搜索微信号“ThisisMisha”,订阅即可花式撩作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