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第二种可能性:把自己玩丢在咖啡里

文/晏婷

编者按:

认识六年,只有两次见面,而在认识的开初,就是从网络上仅有的一次约稿开始。就在几乎要忘记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才让我们五年的网友经历结束,在金鼎山有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六年前的约稿结束后,我和这位只知道姓杨的女子保持过一两次QQ聊天的经历。聊天让我知道两个简单的信息,她是在交通银行工作,她喜欢咖啡。从此,我们便少了联系,直至失联。

六年后,因为一组云南咖啡的专题报道,同事介绍了一个人,说在云南咖啡界很有名,并且补充了一些信息:女性、交通银行工作经历、姓杨。我脑海里立马记起了六年前的那位约稿作者。我和同事说:“不会是她吧?”

没错,就是她。金鼎山一面,我俩都相互惊叹和唏嘘,两个朋友圈终于在六年后交集在一起。让我惊讶的是,当年印象中“一个喜欢喝咖啡的女子”,现在居然全身投入到了咖啡行业的“杯子”一端。

这不是一个庸俗的女人,没有把自己的生活落入世俗的陷阱。对大多数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现实场景里,她离开了原来的自己,在咖啡里把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生活嫁接在一起。

这就是一个女人的第二种可能性。

文艺小妇人?咖啡的行业里手?情调创造者?可能都是,但在我看来,她更是一个生活CEO,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做出规划,并赋予强大的行动执行力。

用生命去做咖啡,她也会让生命在咖啡里歇息,这是“玩弄”的境界。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能让她把自己“玩弄”丢了,除了咖啡。用她的话来讲,就是“你喜欢什么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你会为此得到自由”。

人们常说,生命只有一次,要懂得珍惜,因为你没有重来一次的可能。这句话大多挂靠在“命”这个概念上。

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种活法,选对了活法,喜欢并享受其中,就宛如重获新生。

2015年12月31日,杨愚在云南大学图书馆307教室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眼里有光,活出想要的模样。

那天,教室的窗外满是金黄,银杏叶铺了一地。

她说:“是因为当时那个瞬间,那个决定,让我重新活了一次。”

于是,一年之后,杨愚的公司被金黄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她和她的好友肆意的躺在上面,像是在还愿。这些银杏叶是杨愚的朋友从四面八方寄来的,上海,北京、广州……叶子的大小不一,金黄的程度不一,但却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庆贺她重获新生。

【集中营里的自由主义】

 这是一家咖啡店,但更像一个咖啡实验室。有时候这里还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而我更想称之为灵魂的集中营。不管我们定位它是什么,在她看来 ,这里或许是更适合自己安放某些情绪,处置某些精神需求的方圆之所。咖啡店的物理空间是有边界的,而积聚在这里的所有事和所有人,以咖啡为中心,其思想和精神却是自由的。

认识杨愚,是在咖果咖啡杯测的现场。“咖果”是杨愚的咖啡品牌,英文名是“Cago”,意为灵魂放飞。

见到杨愚的那天,她穿着一身利落的裙装,手里拿着一份SCAA咖啡杯测表(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按照香气、啜吸风味、余韵、酸质、醇厚度、一致性、均衡度、干净度等品鉴着从各地挑选回来的咖啡豆。

“这支豆子的平衡感很好,均衡度也很好。”

“这支豆子就像是鸡枞味的人工菌。”

“这支豆子的余韵里带着淡淡的花香,我很喜欢。”

“啊,这支豆子简直是魔鬼的尾巴,辣眼睛。”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咖啡杯测,前后共进行了1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杨愚,她很认真,又像是小孩子和自己心爱的玩具待在一起那般享受,她表情偶尔严肃,偶尔又用“这支豆子就像杨玉环”这样接地气的语句和周围的人开着玩笑,笑的很敞亮。

她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很自由,和很多被频繁加班和绩效压的无法喘息的人不一样,她仿佛活在不为现实纷扰所局囿的自由灵魂里,就像咖果背后的意义——“放飞灵魂”。

杨愚对于咖啡的追求没有边界,她并不满足于只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她常常在想,没有好的咖啡豆如何制作好的咖啡?有好的咖啡豆却没有好的烘焙又如何制作好咖啡?于是,她开始沿着咖啡的产业链缓缓上行,从点到面,又由面择点,最终选择了咖啡烘焙这个重要的技术据点。

她曾师从丸山·健太郎、赖昱权、江承哲等咖啡大师。丸山·健太郎是一个站在亚洲咖啡行业顶端的人。杨愚说:“丸山·健太郎老师给予我的,是对于咖啡烘焙体系的搭建与判定的标准。”

在咖果,咖啡杯测是一种日常,和业界大咖的交流也是一种日常。上周,香记咖啡协日本丸山咖啡在咖果举办了一场哥斯达黎加产区、埃塞产区为主的杯测会,很多生豆贸易商、咖啡烘焙者、咖啡馆主,咖啡品质鉴定师聚在一起,不止是喝咖啡,不止是交流,更多的是自由思想和灵魂的碰撞。

【咖啡是不得不去的宿命感】

 在佛教的观念中,“宿命感”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而很多东西,是早已被注定了的。

 对杨愚来说,咖啡就是这样一种注定。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常常会在家里用小铝壶煮咖啡,咖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在咖啡的熏陶下长大,杨愚心里和咖啡早已有了约定。长大后,为了顺从父母眼中的“求稳”的样板人生,她从信息通讯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银行,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但她说:“大学毕业刚开始选择工作的时候,不叫选择,叫被选择。就是去到一个大家都认为不错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开始付出你的全部心血去做一件事,但人总是要回归到自己的轨道,我觉得咖啡是我的轨道。”

银行的工作很忙,活动多的时候连周末都不得空,但杨愚心里的咖啡就在她忙碌的间隙里顽强的生长起来:她工作台的角落一定会有一台咖啡壶,即使磨咖啡弄得一整栋大楼都是咖啡的味道被老板骂也不在意;开会的时候就坐在靠后的位置悄悄画和咖啡有关的插画;得空的时候就去学习和咖啡有关的东西;把儿子哄睡着之后又爬起来写咖啡的专栏……

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紧握着咖啡不放的日子,杨愚坚持了6年。

杨愚的父母、老公都是很传统的人,对于杨愚钟爱咖啡,甚至想辞职投身咖啡行业的这个想法并不理解。而且当时的咖啡行业并不像现在发展的那么好,她的父母总觉得咖啡就是高中毕业就可以去做的事情。

她说:“我发现当你真的想好好做一件事的时候,全宇宙都会来帮你。”

她没有冲动,而是在慢慢的尝试去取得家人的认可,一步一步的向自己喜欢的东西靠近:她尝试给报纸和杂志供稿自己的原创咖啡插画,为一些单位和企业进行有关咖啡项目的讲课和咨询,与一些独立书店合作,也在电台与论坛分享自己的“咖啡经”……

杨愚说:“我想告诉我的家人,光靠咖啡,我也可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接触咖啡第一年就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做讲座和培训每节课有3000-4000块的收入,还有我画的插画,当时我的5幅画卖了3万多块钱。”

她努力着,一步一步铺垫着自己的咖啡人生,她的家人也在这些岁月里渐渐接受了她的咖啡情结。在这个节点,她做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也最不后悔的一个决定:离开银行。

【她的第二种可能性开启的“第二人生”】

 我所理解的“第二人生”,是人生的第二种可能性。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一段人生的背叛,相反,是一种正向的、有益的、对生命完整性的补充。

 如果说杨愚的“第一人生”更多的是活在别人认为对的世界里,那么“第二人生”的开启才真正属于她自己。

离开银行后,杨愚去了上海,走遍了上海近百家咖啡店,聆听他们的故事。她想通过更多的咖啡馆故事借鉴,拥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家咖啡店,甚至是提炼自己的咖啡品牌。从上海回来,云南农垦集团云南咖啡厂找到她,希望由她来做职业经理人主推“校园咖啡众创项目”。

在很多人看来,杨愚的梦想似乎近在咫尺,铺垫了这么多年,她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咖啡。但她却说:“我的内心其实是痛苦的。这个项目从零开始,我是第一个,后面发展到40多个人的团队。前前后后我们招人筹建盖集装箱,每个学校的店都不一样,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但那里看重的是漂亮的业绩,而我想要好好的只做咖啡。”

2015年12月31日,银杏叶铺满云大校园,杨愚躲在图书馆一个只有她知道的小天地,思考着自己以后到底该何去何从:是继续生活在光环中,还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其实如果我选择留在农垦,我会拥有如在银行一般光鲜的生活,而且这份光鲜还和咖啡有关,不论是职位荣誉方面,还是晋升方面都不成问题。我承认这对我的确有吸引力,但想来想去,我好像在这样的光环里生活了太久了,我并不快乐,”她说。

挣脱光环,开启“第二人生”的杨愚,活得比生活在光环下更加肆意洒脱。她在金鼎科技园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咖啡店,也有了自己的咖啡品牌。

她说:“其实咖啡店考虑的事情是怎样多卖出一杯咖啡,怎样在饮品上多变一些花样,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把好的豆子选出来,选出来之后做一个好的烘焙。咖啡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而咖果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孩子,我们的生命是百分之百绑定在一起的,我希望把它做的越来越精,越来越专,越来越深。”

杨愚的“第二人生”,是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模式开启的。

她的同事这样评价她:“杨愚是一个生活中大大咧咧,但对于咖啡有极致追求、或者说是近乎疯狂的人。平时脾气很好,但对于咖啡的事却很严厉。她常常为了做一个好的烘焙,从早到晚都和豆子待在一起,”

她的老公这样说她:“她在学习咖啡的时候,我一晚上要连着喝20多杯咖啡,慢慢的都习惯了,”

杨愚有个6岁的儿子叫小瓜,“小瓜也很喜欢咖啡”,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一脸开心骄傲的表情。

【采访后记】

在一个周六的早晨,我在朋友圈看到她写:

早安,一个人的咖啡馆。

今天不用营业,只需要安静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完,要写的东西写完。

何其幸运,余下的日子,只需要和爱的东西在一起。

看到这,我突然想起她和我说的一句话:“姑娘,你喜欢什么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你会为此得到自由。”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未来我会不会像杨愚一样得到自由,我只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多难的一件事,就像人始终会为了一些目的出发,常常把自己内心最初的期待和向往搁置一旁。我很羡慕杨愚,也特别希望她能一直自由下去。

【视频】咖啡女子杨愚:开启人生的第二种可能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一个女人的第二种可能性:把自己玩丢在咖啡里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