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蹻开滇之前的古云南是什么样子?
古滇人的城池究竟在哪里?是怎样的布局?
为我们逐一揭开古滇文化谜团的考古人,是何等神秘人物?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挖宝?
…….
6月28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走进古滇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永远跟党走”媒体日活动,带领媒体团走进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县古城村、石寨山古墓群遗址以及河泊所遗址等地,近距离感受古滇文化起源,深入了解古滇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发展。
继云南考古体验馆于今年6月10日开馆以来,短短20多天,沉浸式考古体验已收获拥趸无数。相信不久的将来,昆明滇池南岸,晋宁区晋城,凭借着出圈的数千年古滇文化积淀,这里将为云南旅游开拓出一条沉浸式考古体验旅游的新路子。
他们:为全省国有文物机构贡献近70%的文物藏品
地处广福路上、和云南省博物馆毗邻而居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南亚考古研究中心),是一家具有近64年历史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接管理,是云南省唯一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和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的单位,负责开展云南省境内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以及地面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技术咨询、科技保护、监督和评估工作。
在人们传统认知里,文物是神秘的,距离大众相当遥远。
但是,一直“藏在深闺”里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在全国玩起了“云南考古体验馆”。于今年6月10日正式开馆的考古体验馆,通过考古记、里程记、学习记、探访记、出土记、修复记等不同功能分区设置,以考古工作、古代生产生活、文保单位等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将场馆划分成为若干个主题空间,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公众来考古体验馆学习考古知识,体验历史文化。
田野考古究竟怎么工作?想体验下考古,那就到考古体验馆的来一一感受。
晋宁古城村遗址,位于晋宁区晋城镇北部,是云南高原保存较好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也是云南首个进行原址保护的考古遗址。
2020-2021年在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在滇文化核心区发现保存完好的先滇文化环壕聚落,为开展云南商周时期贝丘遗址聚落形态的对比提供了新材料,为最终建立滇中地区距今4000至2500年前后的考古学年代框架和文化谱系奠定了基础。
证据何在?
堆成山的螺蛳壳!
这是堆得最高的螺蛳壳,高达6.5米!那是贪吃的古滇人,足足吃了五六百年的螺蛳,方堆成今天的模样。
经考古发现,晋宁古城村遗址面积42000平方米,考古发现环壕、护坡、房址、土坑墓、瓮棺墓、螺蛳堆等古代人类生产生活遗址,完整展现了滇池盆地距今4000年至2500年聚落形态发展演练的动态过程。
古城村遗址的发现和考古,才刚刚开始。围绕着古滇人的考古发现,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揭晓。
石寨山古墓群:发掘出“滇王之印”现场保护完好
1956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掘出土的“滇王之印”,印证了司马迁记载的“设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史实。
如今的石寨山,正在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向建设中,而发掘出“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最后一次发掘后,已经完好地保存下来,静静地等待下一次启封。
对于普罗大众,比看到“滇王之印”更震撼的,是实地到访石寨山后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感。
站在山顶,俯瞰滇池,环伺周围群山护佑着滇池东岸的这块制高点,不由得感叹古人选址的用心和精心。
古墓群地处石寨山山麓。而发掘出“滇王之印”的6号古墓,地面绿草横生,早已和石寨山山体浑然一体。一旁的一座老建筑和两只小狗,和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守候着”这群古墓群。
在河泊所遗址上蒜一小发掘点,考古队员每天都在“挖呀挖”。
因为上蒜一小发掘点是从2021年开始发掘的,这里的发掘工作开启不到两年时间。
6月28日的发掘现场,考古队员正率领着附近几十号村民,每天“挖呀挖”。
从发掘到出土,我们在上蒜一小发掘点体验了一把在烈日下用考古铲子掘土的小过程,开始是新奇的,中间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只是浅尝辄止。而我们的文物工作者经年累月地在烈日或是恶劣天气下劳作和付出,其背后的历程的艰辛复杂和辛苦,只有考古人方能懂得。
地处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的河泊所遗址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北方向约1千米处便是著名的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
早在1958年就已经发现了河泊所遗址,当时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8年,滇池盆地考古调查确认其属于青铜时代;2014年,河泊所遗址开始进行系统发掘,至今进行过七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
通过这次走进古滇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悠久的考古历史、丰富的文物珍品、古城村的古老庄重、石寨山古墓群的历史沧桑,以及河泊所遗址的历久弥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璀璨与延续。我们深深明白,只有紧紧跟党走,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