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李赛
在宣威那座小城的大街小巷,有一个老者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无论风吹日晒还是雨雪纷飞,真名谷庆帮,我管他叫谷大爷。他穿梭于宣威这座小城卖卤鸡蛋、倘塘黄豆腐、烧饵块,已有26个年头,每天大概行走35公里。
谷大爷出生于1948年,来自宣威市西泽乡税井村,小的时候是家里的老大,兄妹7人,读过三册书就辍学回家帮父母照看家庭。谷大爷很欣慰的告诉我,成家后家里有了四个孩子,大女儿曾在兰州大学当老师,目前在兰州中石化上班,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的研究生,二女儿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最小的两个孩子是一对龙凤胎,儿子在昆明路桥公司,女儿在花山一家公司上班。
谷大爷每天6点起床,生火、调配卤鸡蛋用的汁水、准备饵块、香肠、水等物品,7点钟推着简易的两轮车出门,出去以后就沿着下堡街去到交通门,再到广电局附近转两圈,然后又回到大令坎,在那里停留半个小时左右,便开始一天的征程。
谷大爷告诉我,现在不需要再像以前供孩子们上学时那样,那时肚子饿了,连一碗米线都不舍得吃,现在自己赚的钱足够老两口花,小女儿每次回来都要买些吃的把家里的冰箱塞满,远在外省的孩子也很牵挂他,经常寄些养生保健类的物品回来。
26年的风吹日晒改变了谷大爷的肤色和发色,不变的却是他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他告诉他的孩子们,有理想就要敢于去追求,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好好走,不要留下终身遗憾。如此简单淳朴的言语也悄悄根植于我的内心,这或许是每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期许。
谷大爷走路的脚步缓慢而稳健,就如同他数十年来一直坚守做同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那么执着,平凡而又伟大,他手里推着盛装着“品牌”鸡蛋和豆腐的推车,每天伴着城市行走。
谷大爷告诉我,现在不图着赚钱,每天那么走着心里踏实,身体也好,不走反而不习惯了。有一天一个顾客开着车满城转悠,只为遇见他,吃上他卖的鸡蛋和豆腐,其实一路上不乏这样的顾客,有的吃了很多年的,有的不吃中饭就等着谷大爷出现的,很有意思,顾客们对谷大爷做的美食有了感情,进而已经离不开这个默默无闻的老大爷了……
谷大爷很风趣,他说二女儿嫁到了毛主席家那里,大女儿嫁到了彭德怀家那里,现在孩子们都好了,也不挂念他们了,想到以前的贫寒,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富足了。大爷还告诉我,孩子们结婚时,他每人给了一万块钱。
谷大爷就这样走着,从交通门、途径浦在廷故居、街心花园、新法院、贵鑫农贸市场、然后回到虞美人、上堡街,然后回家。他每天不断重复着,上午7点出门,中午12点回家吃饭,14:00出门,到晚上7点归家。
当问及生活状态时,大爷告知妻子随大女儿去兰州带小外孙了,家里只有自己,每天行走的路上就带个收音机,听听收音,晚上回家就洗洗脚、看看电视,日子倒也过得踏实,并不觉得孤独。
一路上遇到不少谷大爷的熟人朋友,毕竟26年的行走,谁人不识他呢?大爷说如果下雨,就在轮车上安上伞,越是雨雪天气,生意就越好,只是如今生意难做了,每天也就卖百把个鸡蛋(1.5元1个)、80来块豆腐(1.5元一块),每天最多也就赚八、九十块钱。
谷大爷卖的卤鸡蛋和黄豆腐味道确实杠杠滴,很入味,辣椒粉很好,很久以前就一直买。据大爷说,卤料是自己研制的,辣椒是自己从市场买回来炒香,然后研磨出来的,看似都是简单的鸡蛋和豆腐,却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手艺,味道自然受人喜欢。
跟拍的上午生意不是很好,我掐指一算,最多卖了三十来块钱,除去成本已经所剩无几。
大爷家住在老邮政局后面。大概4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环境清贫,光线不好,孩子们回家就住被大爷改装过的灶房。
二楼堆些杂物,大爷说下雨总是漏水,要随时准备一些器皿接雨水。
每一座城市里不能没有这样的身影。现如今,谷大爷不管是在储备健康,还是在储备财富,或者是在给别人讲述他的经历。大街小巷仍然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值得每个骄躁不安的我们反思……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