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汤宇 图/瑾言

“在浦贝,我不过就是一个老实巴交,坚持玩了四十多年泥巴的人。”

阳光直射在他的脖颈,步履蹒跚,我们紧随其后,寻着那片遗址缓缓前行。途中,四处可见的破碎陶片斑驳陆离,这里曾是李忠窑兴盛的象征,如今只剩一片荒茫。

杨建云,1958年生于陶艺世家,5岁时与土陶朝夕相处,1975年初中毕业后在易门陶瓷厂工作,开启了长达45年的陶艺生涯。2002年因厂改制,他递交辞呈,毅然随父亲创办“易门宏云民族工艺美术陶瓷厂”,后自创云青陶,以第六代传承人的身份为历经400年陶艺生辉的浦贝“李忠窑”再续窑火。

他指向对面山腰处那排错落有致的房屋,说:“我们脚下踩着的是过去,但手艺的传承终究不会断。”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浦贝李忠窑遗址

一个玩了45年泥巴的人

据《易门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江西人李忠(原闯王李自成部下)在易门浦贝发现陶土,后带动当地赵、杨、李、葛四大姓氏生根于此,建窑烧陶。

400年陶韵悠长,多少代人心手相传,用一根绳一条腿,踏转陶盘出器皿的传统手工拉坯方法坚守在这片陶土之上。

“如今,易门浦贝已成为云南省“四大陶乡”之一。我们这些整天和陶泥打交道的人,更有义务将祖辈留下来的窑火传承下去。这应该就是网上经常说的‘初心不改’吧。”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2015年,杨建云创办“浦贝陶制作技艺传习馆”。选址仅与浦贝“李忠窑”遗址相隔百米。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位陶艺人对“传”与“承”的自我诠释,然而杨建云却经常自嘲说:“在浦贝,我不过就是一个老实巴交,坚持玩了四十多年泥巴的人。”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几杯午茶过喉,耳边不时传来悠悠禅乐,仿若一滴清水落进心湖,漾起浅浅涟漪。

在杨建云手中,陶瓷总是形影不离,或一尊茶杯,或一顶茶壶。45年的陶艺生涯,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如此清晰可见。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据杨建云自述,家族世代以烧制土陶为业,5岁时便耳濡目染,在祖父杨培礼和父亲杨连祥等老一辈陶艺人的言传身教下渐渐开始接触制陶技艺。1975年初中毕业后便进入易门陶瓷厂工作,先后在电瓷车间、红陶车间、试制车间、烧成车间实践锻炼,后来还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回想起刚入厂时的情景,杨建云总免不了一番自我打趣:“就差一点,我就背上包袱不呆在这里‘玩泥巴’咯。”

当年,全国实行知青下乡,与杨建云同时入厂的28个年轻人均接到通知,准备收拾好包袱第二天下乡。然而,当地手工艺管理局的领导却认为易门陶瓷厂急需青工,所以便将他们留在了厂区,这一留,就是30年。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2002年冬,易门陶瓷厂改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杨建云递交辞呈,同父亲杨连祥创办“易门宏云民族工艺美术陶瓷厂”,立足本土陶瓷文化,创新传承易门“李忠窑”浦贝陶制作技艺。

眨眼功夫,曾经懵懂少年,如今还历之年。一壶茶韵,一曲幽谷,生长于斯,传承于心,这便是人生。

“窑变”:非人力之巧,全靠天意

采访当天,易门气温突破30℃。尽管如此,“浦贝陶制作技艺传习馆”中慕名而来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杨建云说:“来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想着碰碰运气,看能否淘走一两件“窑变”作品,但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哩。”

据《稗史汇编》 记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顾名思义,窑变就是指那些因窑内温度受热不均导致其表面釉色产生一系列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陶艺品。

窑变的精髓在于巧夺天工,这是泥与火的共鸣。正所谓七分人力,三分天意,这份看似“天意”的存在,自然惹人怜爱。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诠释浦贝陶制作技艺,杨建云将我们引领到石阶下侧的工艺加工区。未经上釉烧制的茶壶错落有致的摆放于晾架之上,一侧便是用于黏土沉淀过滤的大缸。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随后的十几分钟里,这位年满六十的陶艺人极其熟练地展示了过滤(除去杂质)、沉淀(水分保证在18%到20%)、揉泥(挤压排出气体)、拉坯(塑型)等一系列初步技法。过往创作的几十万件作品早已使这些惯常动作烂熟于心,但他的眼神却始终定焦在泥塑上,不容一丝马虎。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正如那句座右铭:用一颗匠人之心,去催生陶土芳香,生命不息,窑火不断。

自创云青陶

2013年12月,易门浦贝陶器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翌年 9月,杨建云被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杨建云说:“‘传’与‘承’是一种责任,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句套话。在这几十年间,我的确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祖辈的东西勤学到手,二就是把掌握的东西再传授下去。看似简单,但只有你深入体会,才懂‘责任’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2015年10月,杨建云自筹资金80万元,在传统村落原地浦贝碗窑村,利用家庭闲置农房院落开办浦贝陶制作技艺传习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无偿招收陶艺爱好者,传授制陶技艺。直到如今,杨建云收徒已超百余人,他们当中不乏技术骨干,也有自成一派。无论枝叶飘向何方,陶艺始终在浦贝薪火相传。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创新传承,是杨建云一直追寻的轨迹。年月的沧桑,足以让人静思。 一年多夜以继日的试验,他终于采用传统釉药,将己经消失近600余年的“玉溪窑”冰裂纹釉重现于世。

冰裂纹釉,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富有立体感而得名。“在制作冰裂纹釉时,首先对坯、釉原料的收缩比需要准确把控,过之或急都不能奏效,而且施釉的厚度也至关重要,釉薄不起纹片,釉厚则会在烧制时将坯子拉裂、变形甚至严重剥落。所以‘冰裂纹’的成品极低,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瓷中珍品。”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说着,杨建云拾起桌上一口淡雅的茶杯,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浦贝云青陶,全国仅此一处产出。当然,你也可以称它为‘假瓷货’。”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云青陶,顾名思义,取意云南青花陶,是杨建云于2014年将仿元青花以及冰裂纹釉两项技艺糅合首创。

其陶采用李忠窑遗址东西两地白粘土、五色石英沙为原料。正所谓东五色石英沙为骨;西北白粘土为肉,依照软六硬四比例混合,沿续传统工艺流程,利用当地长石和水晶石磨粉成浆形成的透明玻璃釉,按传统釉药配方制作。因表象似陶非陶,似瓷非瓷,故常被业界誉为“假瓷货”。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正如《青花瓷》中所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纹取冰裂为上,关乎云青陶,此情此景,正是恰到好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烧“假瓷货”成了云南非遗传承人,中国只有他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