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九大高原湖泊之首的滇池,拥有330平方公里的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滇池的保护和治理,备受各界关注。
2021年的滇池,保护治理成效如何?水质怎样?
8月4日,我们受邀实地探访斗南湿地公园、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现行状况,由点及面了解滇池现行的治理保护情况。
地处滇池东岸、总占地面积1073亩的斗南湿地公园,涵盖中卫居民委会、左所村、红山村等3个村落、农田面积超过6700多亩的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均承担着治理滇池、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等功能。
它们仿如一个个神奇的魔术师:让污水流进项目,让清水流入滇池。
有人在斗南湿地公园侧的滇池水里嬉戏
30多年前,昆明人都爱在滇池里游泳。
但自从滇池被污染后,很多人都对滇池避而远之。
年龄在三四十岁的90后、80后,只听闻父辈在滇池游泳嬉戏的传奇,轮到他们担纲社会中坚阶层时,很多人把“到滇池游泳”当成一个故事,几乎没人付诸实践过。
就在2021年8月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就在斗南湿地公园一侧的滇池畔,有年轻人带着孩子在滇池里嬉戏、游泳!
这么多年来,别说在滇池里游泳,就连靠近滇池、多在滇池畔呆一会,不少人都视为难题。
斗南湿地公园的保安陈师傅笑着说,在斗南湿地公园的滇池游泳,不少人当成了日常。
20多年前,陈师傅从东北来到昆明。自2016年1月1日斗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对外开放伊始,一直担任斗南湿地公园的秩序维护、安全保护工作,5年多时间里,他见证着滇池水日渐清澈,到滇池畔游玩嬉戏乃至游泳的人,越来越多。
昆明斗南湿地公园,由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滇投)投资建设。
项目分2期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占地面积650亩,于2015年12月31日完工,2016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二期项目占地面积423亩,于去年年底建成,今年年初对外开放。
整个湿地公园里,塘渠相连、植被茂盛、景色迷人,观鸟屋、亲水平台及漫行系统,让人们观鸟、慢行、赏景;漫步在垂柳依依的柳堤,养眼的绿色,柔软的柳枝,让你舒心至极;随处菖蒲、芦苇、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生机盎然;而随处可见的水杉、喜树等高大乔木,让你领略到绿植的壮美;随处可见的白鹭、秧鸡、青头潜鸭等各种水鸟,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在低空飞行…….
山明水秀,依旧是现今滇池西山最好的写照。
斗南湿地公园,不过是昆明滇投在滇池畔建设完成的昆明南滇池国际湿地公园、斗南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等三大湿地公园之一。
每天,从洛龙河水质净化厂流入斗南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的净化水超过6万立方米,经过湿地公园2至3天的自然沉降,公园内水生植物吸附分层净化后,再流入滇池。
这些超大面积的湿地公园,美化昆明的同时,也净化了入滇池水质。
今年内,昆明滇投还将启动草海另一块湿地建设——王家堆湿地,它地处融创文旅城附近。
山明水秀的背后,是多部门联动的“滇保”项目
湿地公园建设,不过是众多滇池保护治理项目其中一项。
昆明对涉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多个建设项目,投入巨大、覆盖面广,成效显著。
这包括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
地处马金铺街道办的中卫居民委会、左所村、红山村,农田面积超过6700多亩。
因为没有水库水源,村民就从滇池引入农用水,种植、灌溉,而后,农业尾水通过沟渠再渗入到滇池,被污染的尾水对滇池再次造成污染,就在所难免。
亦因此,呈贡区农业农村局、昆明高新区住建(滇管)局、昆明高新区国资公司等多部门联动,在马金铺街道红山四条主干道两侧建设了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
整个项目主体含左所村1座生态塘,中卫居民委会、左所村、红山村8条5025米的农灌沟渠。
通过这个开建于2019年5月、完工于2019年8月的治污项目,完全回收了中卫、左所、红山等3个村子6700多亩的农田尾水,通过截留、回收、沉淀、消纳及净化,出水水质可达到Ⅱ类(Ⅱ类水已是饮用水级别)。
农田尾水净化处理后,可以供农田再次循环使用,或是通过南充河再流入滇池。
数据显示,昆明市6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滇池流域内耕地面积共计42.65万亩,包含蔬菜种植面积约12.32万亩、花卉种植面积8.85万亩、玉米14万亩、薯类3.9万亩、豆类2万亩、水稻0.3万亩、其余粮食作物1.28万亩。
2021年8月5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家文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精神”集中采访报道活动上介绍,过去5年,通过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推动资源循环使用、推进粪污综合利用等,强化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从2021年至2025年,昆明将实施滇池流域蔬菜花卉种植高标准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提升改造五年行动,通过调整滇池流域种植业生产方式和品种结构,扩大绿色种植、有机种植、无土栽培面积,全面提升蔬菜花卉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
预计到2025年底,滇池流域蔬菜花卉种植全部实现高标准设施化,并在有机化、数字化水平上有较大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滇池流域建成全省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滇池水质持续向好,23条入湖河道水质达Ⅰ至Ⅲ类
对于滇池保护治理,昆明采取多部门联动、多头并进,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应书介绍,今年1-7月,牛栏江累计调水2.2亿立方米,其中城市应急取水8241万立方米,滇池补水13762万立方米(其中草海补水10670万立方米、外海补水3092万立方米)。
重点针对15片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对较高的近岸水域,合理调度运行藻站、藻船、藻车等设施设备,加强蓝藻日常打捞处理作业,今年1-7月,累计打捞处理富藻水约1307万立方米,生产藻泥约3657吨。
昆明已完成第三、第九、白鱼口、白鱼河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新增提标处理能力17.5万立方米/日,日提标规模累计达到123.5万立方米/日。第十三水质净化厂扩建工程正在开展施工招标。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建设工程整体形象进度85%。空港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完成建设,正在开展试运行。高新区马金铺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工程已进场施工。晋宁污水处理厂、昆阳水质净化厂、空港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正开展前期工作。
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通报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62.2,为中度富营养。
与去年同期相比,滇池水质有所好转。
在35条入湖河道水质检测方面:今年1-6月,35条入湖河道中,2条河道断流,23条河道水质Ⅰ~Ⅲ类,占69.7%,河道水质无劣Ⅴ类。
河道清,滇池清。
不出意外的话,越来越多的昆明人,会把孩子带到滇池嬉戏和游泳当作日常,成为时尚。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