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粽子,在汉族传统习俗中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到。而壮族却有所不同,他们每年过春节都要吃粽子。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这三天主人和来客都必须吃粽子。因为粽子在壮家是一种高贵的食物,粽子象征着富裕丰收。壮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来就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云南文山是壮族苗族自治州,粽子在壮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粽子因地区饮食习惯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富宁壮乡,当地人最常吃的粽子是腊肉三角粽。但这里最特别的一种粽子,却是粗壮结实、形似马腿的马脚杆粽粑。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粽粑的做法十分复杂,一般在过年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准备原材料。首先是糯米,糯米在壮族人的饮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便是芝麻杆。先将芝麻杆烧成灰,趁热拌入未经淘洗过的糯米。

扬筛掉较粗的颗粒,同时把灰烬尽可能地搓碎,让糯米充分裹上杆灰,变得黑亮。这种糯米的做法和汉族传统的碱水灰粽非常相似,利用草木灰的碱性,来提升软糯的口感和清香。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去皮的绿豆是另一种重要的食材,浸泡后沥干水分。马脚杆是咸口的荤粽子,还需要用到长条的五花肉。用盐、五香粉和酱油腌制入味即可。有些小孩子喜欢甜口的粽子,大人便会单独用没有裹上草木灰的糯米,加入豆沙,绿豆和肥肉做给孩子们吃。

不同与咸口的粽子,甜口的粽子外表染上柊叶的绿色,色泽鲜亮,甜而不腻,十分受小孩子的喜爱。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山间路边的柊叶便是包粽粑的叶子。叶形宽厚结实,清香耐煮。包的时候,先将两片叶子叠在一起,叶背朝上,叶面朝下。

一次舀入糯米和绿豆。放上一条五花肉,再覆盖一层绿豆和糯米。接着将叶子的两侧边缘往中间拢紧,叶柄和叶梢向下反折。

最后用稻草横向匝上六道,在边缘处扭紧捋顺,稻草需提前泡过水,保持易于延展的柔韧性。当最后一圈稻草箍紧,整个粽子正好形似一只带着尾巴的马脚。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用稻草裹粽粑的步骤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麻烦。如果柊叶裹的不够紧,在煮的时候糯米就会散开,白费力气;如果裹的速度不够快,粽子便不容易定型。

粽粑包好后便放到凉水中浸泡一两个小时。糯米喝饱了水,糯米就会变得很松软。并且由于草木灰碱性的作用,可以更容易煮熟。另外,同时有助于消化,延长粽粑的保存时间。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如果粽粑包的多,要煮上一天一夜才能熟透。不同于城市里用煤气烧开热水煮粽子的方法,在壮族人家里煮粽粑要把大锅架在柴火上慢慢地煮。蒸汽氤氲而上,粽粑的香气随着蒸汽飘散。一家人围坐在火边聊天,时不时往柴火里丢几根木枝,火里发出噼啪的响声,热闹非凡。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粽粑煮好了就可以马上次,当地人还发明了新的吃法,利用捆在粽粑叶子上的稻草,将其切割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茶油煎着吃或炸着吃,表面金黄焦脆,过了油的绿豆沙,酷似咸蛋黄,吃起来则是另一种香浓滋味。

一家人要做粽粑,就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帮忙。男人们在一旁抽着水烟,妇女们围坐一圈,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熟练的包粽粑。小孩子好奇的围在周围,扯一扯粽粑叶,摸一摸糯米。在壮族人家里,包粽粑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的,妈妈教给女儿,女儿又教给她的女儿。壮族人悠久的稻作历史,和丰富的糯食文化,都包裹在这美味的粽粑里,世代相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过年吃粽粑 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传统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