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坐落于雄奇挺峻的苍山与娇媚秀美的洱海之间,厚重的城墙,古老的木屋。山的瑞气滋润心扉,云的玉洁神清气爽,时间在这里倒流,空间在这里凝固,“风、花、雪、月”在这绵绵不绝的思古幽情中升华。
都说“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就是大理古城的真实写照。但又有多少人知晓,洱海畔、苍山下的四景芳华都在白族的服饰里一一诠释。
看那白族姑娘美艳的头饰,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风;艳丽的花饰犹如上关花,帽顶的洁白意为苍山雪,弯弯的造型形如洱海月。这些聚居在苍山下、洱海畔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为纯洁、庄严、光明的象征,同时也比作苍山“白雪”。妇女们崇尚白色,向往纯洁,她们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她们的服饰中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人和谐的理想关系,是真善美的化身。
而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 谓之“三滴水”, 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在服饰图案方面,白族人民也极为考究。其刺绣图案大致可分三大类,即:树木花草,鸟兽鱼虫,日月星云等自然物。例如,白族妇女服饰上的荷花取意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取意坚韧不拔、傲霜斗雪;喇叭花则取意爱情的坚贞、天长地久。究其含意,是一种对自然物的崇拜,一种以大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生态观。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