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六天的怒江之行结束了,生活又回归到了工作学习两点一线的节奏。繁忙之余,偶有神游,仍不免梦回怒江,回到这个给予我最多震撼和感慨的神奇地方。回看整个行程,仿佛一场穿越之旅。
未见怒江,我曾无数次设想过它的模样。听许多人讲过,印象中的怒江千山雄踞,大河奔腾,路途崎岖,天气多变,它是冒险者的圣地,却也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不毛之地,许多地方鲜有人涉足。还未上路,怒江就在我眼中蒙上了一层厚实而神秘的面纱。而此行,我唯一要做的便是揭开这层面纱。
行程匆忙,踩点密集,一共涉及怒江境内三个县市:兰坪县、福贡县和泸水市。我横跨三江并流的两江——澜沧江和怒江,途经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走过中缅边境,走进寻常少数民族人家,一路领略怒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雄险奇秀的山水风光。当我掀开蒙在怒江脸上的那层面纱,虽未见全貌,却深深体会到了往日对怒江印象的刻板和可笑。原来,在人云亦云的“徒有蛮荒”的表象下,怒江有着个性极其鲜明的壮观、绝美和细腻。
穿过历史和山川的厚重,看到阳光和感动
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你才能深切感受大自然那不可抗拒的神功伟力。多年来兜兜转转,也算看过不少风景,但终究逃不过“千景一面”的魔咒。不得不说当下许多自然景区都被商业运作“圈养”了,它们在人为调教下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股子“野性”,变成了一味枯燥乏味的复制粘贴。而在怒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独一无二的“疯狂生长的野性”!
厚重感,是直面怒江的第一感觉。神奇的地壳运动在这里留下了最深刻、久远的轨迹,似乎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江三者相加就变为了我眼中的怒江州。而其余的一切都成为了这三者的点缀物,哪怕是人,也不例外。在这里,人变得异常渺小。两座庞大的山脉蛮横横亘在大地上,怒江就从二者中间奔腾而过。所以在怒江开车,只能一路沿江,绕着两座高山而行。也许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远,却因为绕行而变得遥远。然而,怒江完美解释了什么叫“距离产生美”。景色都在路上,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如果选择捷径,或许许多美景都将和你失之交臂。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地形,所以在怒江有时徒步比开车还快,而且徒步能欣赏到一些大多数人都欣赏不到的美景。怒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徒步者心中的圣地,尤其是独龙江一带被徒步爱好者当做天堂。
怒江的许多景色都很“大气”!“两山夹一江”构成了他的主体,粗犷而刚硬,但也不缺乏丰富的、棱角分明的纹理结构。那些纹理就是霸气磅礴的腊玛登老虎跳、空灵缥缈的老姆登云海、辽阔悠远的罗古箐高山草甸……行走在每一寸怒江的风光里,总感觉有一种原始苍茫的气息在滋生蔓延,你会不自觉因为这些壮美而心生感动!
我曾以为,在这样“蛮荒”的土地上,除了大自然孤独抒写自己的狂野乐章,就再没有其他的故事了。而事实却刚好相反,这里有足以匹配它厚重山川的历史,而许多景观背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解放怒江的第一枪在兰坪县通甸镇打响,通兰武装暴动陈列馆完整的记录了这段红色记忆。无偿在馆内服务的七旬老馆长默默守护这段岁月十八载,令人感动。
泸水市片马镇如今还保留着二战时期著名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的历史展览馆,一边折翼的驼峰坠机C-53号令人震撼。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静静矗立,记录着1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为了自由而抛洒热血的英雄历史。
啦井镇“盐河”流淌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提供者独一无二的“桃花盐”,更是“盐马文化”的现存活化石。
怒江,从来不缺乏故事。或许这里的故事少了一分大理、丽江的旖旎和浪漫,却多了一分荡气回肠的痛快、厚重。就像这里的山川和风景,大开大合,一往无前!穿过这些厚重,只剩灿烂的阳光和心间的感动。
撕掉荒凉和野蛮的假面,感受幸福和喜悦
怒江这样粗线条的地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荒凉和野蛮两个词,很早以前,也从别人口中听说过它的荒芜与落后。
譬如,有人说“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筐”,也有人说“无灾不成年”,还有人说“满山庄稼,颗粒无收”等等,似乎在过去的许多年,怒江就是落后的代名词。由于认识的肤浅,在进怒江之前,我也是这么以为的。甚至都做好了同情心泛滥的准备,如果遇到能够帮助的人就伸出援手。而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它蛮横的没收了适合传统农业生产的平坦土地,却将适合苗木生长的山林赐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时还有赏不尽的人间风光。怒江多山地,少田地,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在这里显得很艰难,这也正是许多人诟病怒江贫穷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年来怒江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上下同心,开辟出一条“民族特色全域文化旅游”之路。以旅游产业为主要生力军,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彻底脱下了贫穷的外套。
怒江最细腻和柔美的一面,莫过于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怒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人口最少的地区,傈僳族、怒族、白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世代居住在此,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化风情聚集的氛围。此行,我走进了傈僳族人家、普米族人家。怒族人家,他们的生活远比我想象中要幸福的多。虽然无法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但是他们依托山林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果、中药,养殖生态土鸡,他们一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他们热情好客,凡是前来的客人,他们都会拿出最好的菜,最烈的酒招待,围着篝火跳最欢快的舞蹈,唱最动听的民歌。一路走,一路吃,老窝火腿、树花菜、手抓饭、火烧鸡……怒江的美食每次都让我吃到扶墙。一路走,一路喝,普米族进门黄酒、啦井镇的盐井古酒和五味子酒……怒江的酒文化同样让我记忆深刻,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意境我真真切切的从怒江体会到了。一路走,一路唱,弹着普米族四弦,拂着怒族达比亚,吹着口弦跳起舞,他们的幸福在歌声里、笑声里······如今的他们,撕掉了荒凉和野蛮的假面,让每一个远方的客人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怒江,就是这么神奇的一个地方!寥寥数千字,完全不足以记录我的震撼、表达我的思念和向往。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再去怒江穿越一次、洗涤一次,看看此行留下遗憾的没能去到的地方,看看小众心中的神龛丙中洛,沿着神秘的独龙江逆流而上,去更深入的感受怒江之美。怒江,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未来必定会成为旅游胜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