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印度野牛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4。
而印度野牛就分布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
日前,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主题为“传统与现代·云南生态智慧——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走进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保护区内不为人知的一面。
保护区地跨普洱市思茅、澜沧两个县区,其中思茅片12203公顷,澜沧片6794公顷,分别占保护面积的64.24%和35.76%,这里海拔高度602~1873米,最高峰为西南部的仙顶营,海拔1873.2米。
这也意味着,在保护区18997公顷的区域内,低至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水域,高至1873米的仙顶营,均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守护范围内。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级保护物种众多,保护和研究价值非常高。保护区具有从热带北缘向亚热带过度的明显特征,有北热带南缘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性竹林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目前所有兰科植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而受到相应保护。
保护区不仅分布着比较完整的热带季雨林植被组合,全国唯一集中成片的美丽莆葵和榆绿木群落便分布于此。
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发现,由于以官方为主导的各种保护措施、保护力度地不断加强,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数量不断在增加,就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度野牛的数量也在增长。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印度野牛分布的核心区域,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区域内为野牛建设食物源基地1000多亩,修建有水池、人工硝塘,方便野牛喝水、取食硝盐,并种植了粽叶芦、杨翆木、玉米等野生动物食物,以满足区域内野牛食用。
目前,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印度野牛27头,约占全国总数的25%。
而今,保护区内安装了300余台红外相机,人们不用像以往那般冒着生命危险与大型动物近距离接触,因为这些可时时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红外相机,让人们更容易掌握野生动物(印度野牛)等特殊物种的活动规律和习性。
2021年7月21日,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头印度野牛幼崽,跟在母牛后面,在保护区水源地喝水。这表明印度野牛数量在增加。
而在保护区边界上的芒坝村民小组,这里常年分布着全国唯一的一年四季均存在的300余只大紫胸鹦鹉。
每天,这里都在上演着人、鹦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唯美生活画卷。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