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剑 何去何从 爱与恨 情难独钟
我刀 划破长空 是与非 懂也不懂
我醉 一片朦胧 恩和怨 是幻是空
我醒 一场春梦 生与死 一切成空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恨不能相逢
爱也匆匆 恨也匆匆 一切都随风
狂笑一声 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周华健著《刀剑如梦》
曾经的江湖上,还有种传说,称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滇军,那可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
滇,就是云南的简称。上个世纪40年代,滇军主力军应该以彝族青年居多吧。
你还别说,当时的“云南王”龙云,就是彝族。而龙云的继任者卢汉,也是彝族。
2019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云南大理漾濞县鸡街乡,遇到了彝族青年吉用伟,34岁的他,把一把全长1.5米长的“春秋刀”,使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36路、108种刀法,他样样精通。吉用伟跳大刀舞时,用彝族民乐配乐,而我则一厢情愿地把周华健的《刀剑如梦》当成了背景乐。
最神奇的是,当地的鸡街乡完小,学校里的男女同学,几乎人人都会耍大刀。只不过,曾以御敌为主的“大刀武”,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早已演变为民间助兴的“大刀舞”。
大刀舞,漾濞县腊罗支系彝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兵器舞,流传于以鸡街乡为中心的各彝族村寨,寓意着用大刀劈除邪恶,祈求幸福平安,表演时气势恢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漾濞远近闻名的传统民族舞蹈。
大刀舞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一般舞刀者在场坝中央,彝族同胞围成一圈。开跳前,由一人用竹笛吹出引子,大伙随笛声舞起来,舞刀者在中间起舞,起领舞作用。
传统的大刀舞由男性表演,后逐渐有女性舞刀者出现,且从传统的单刀舞发展到群刀舞,老百姓参与度越来越高。
在鸡街乡,吉用伟是远近闻名的“刀王”。
他手中的大刀,全长1.5米。其中,刀叶子50厘米,刀柄约1米。
我原以为这柄大刀,应该叫青龙偃月刀。没想到,吉用伟告诉我,这把大刀比关公青龙偃月刀的出现时间还早,它真正的名字叫“春秋刀”。的确够早!
今年34岁的吉用伟,典型腊罗支系彝族青年(彝族分支很多),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蓄着胡子,发型、服饰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生活中的吉用伟,并不善言谈。但在舞台上,跳起彝族舞的他,简直是个性张扬、活力四射。
20多年前,吉用伟在一起彝族民间祭祀上,遇上在跳大刀舞的师父。那一刻的他,觉得跳大刀舞的男人,简直是帅呆了。亦由此,从小就舞枪弄棍的他拜师学“舞”,至今练舞不辍,每天练舞至少两个小时。
大刀舞有“双龙出海”“雪花盖点”等18种刀法36路108式,多年学艺生涯,吉用伟逐渐掌握。凭借娴熟的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当地有名的“刀王”。
每年,漾濞县里彝族打歌队的大刀舞领舞人自然非他莫属。此后,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吉用伟会带刀上台。他还把师父教的大刀舞不断发扬光大,把大刀舞带到昆明、上海、深圳、北京等地。
2013年,吉用伟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打那刻起,身上的担子重了,乡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他经常进入校园,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不爱红妆爱武装
在漾濞鸡街乡,比现在早个20年,这里的人几乎都会大刀舞。
现在的鸡街乡,会跳得的人越来越少。尽管如此,鸡街乡鸡街村委会许么邑村的常泽香还在跳大刀舞,在她熏陶下,她的女儿、孙子也跟着跳,跳得还挺溜。
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在大山深处的篮球场上,鸡街乡中心完小的四、五年级学生穿着民族服装,手持齐个高、带把的大刀,脸上挂着笑,列好队形,在一段彝族音乐带动下,有节奏地跳着。
“是不是只顾着玩,平常就不练,把老师教的都忘了!”学生对面,吉用伟话里“带刺”,他显然不满意学生们的表现。
在吉用伟看来,大刀舞是彝族的灵魂,他想把它一代代传下去,让大刀舞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这与当地政府的政策不谋而合,他们在倡导大刀舞走进校园的同时,致力于将带有民族元素的东西与乡村振兴结合,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大理漾濞鸡街乡完小,是漾濞县最边远的一个以彝族学生居多的山区小学。而漾濞鸡街乡鸡街完小,恐怕是云南首个将彝族打歌、大刀舞作为课间操的学校,该校集幼儿园和小学为一体,入读孩子來自鸡街乡各村落,这里山高路远,孩子们3岁入园就开始住校,每周和家人团聚一次,直至小学毕业。因学生大部分以彝族居多,为让孩子们知晓、保留并传承好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学校把彝族歌舞和大刀舞作为课间操,在全校普及并推广。
这其中,除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还离不开功不可没的吉用伟。
因他的坚守,让传承千年的大刀舞得以传承
漾濞鸡街乡,也是漾濞县最边远的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农业乡,彝族占民族总人口的91.18%。这里距漾濞县城103公里,至少需2个半小时的车程。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是这里的现状。
每年正月十五已过,村里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男子都会踏上外出务工的旅途。
家在漾濞县鸡街乡新寨村吉用伟,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里壮劳力,原本应随着村里的务工人群,一道务工。可是他偏偏留下了,成了村里少有的“留守青年”。
吉用伟一直不愿离开贫瘠的村子,那是因为他省不得他耍了20多年的大刀,省不得这项传承了千年的彝族大刀舞在他手上断档,以致后继无人。
在村里,吉用伟家中的3间土坯房,特别显眼。粗糙的土坯墙,屋中简单陈列几件已褪色的家具,厨房里最醒目的,无疑是架着三脚架的火塘,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个厨房依旧保持着彝家原始的模样。
在物质上,这是一个贫瘠的家庭。在精神上,这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因为,有孩子相伴,有吉用伟为之愿意付出一生的“大刀舞”!
“(跳大刀舞)又不能当饭吃,趁着年轻,赶快出去外面打拼打拼!”亲戚朋友常劝,可吉用伟选择坚持,乐在其中。
吉用伟在当地鸡街小学兼职做大刀舞教师,尽管学校给的劳务费不多,有时甚至没有任何酬劳,但他却乐此不倦走进学校,教学生耍大刀舞。用他的话说:“我耍大刀舞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会耍,学会的人越多,我心里就越高兴。”
“大刀舞给了我快乐,我也希望更多人跳大刀舞,让这项民间技艺能一代代传下去。”吉用伟的想法单纯质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