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效
“你退后,让我来!”
2018年10月11日,云南省边境某雷场,面对危险,排雷英雄杜富国的这句诤言,以及下意识倒向身旁战友一侧的保护性动作,凸显杜富国对战友的大爱,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当代军人的血性和担当。
2018年12月10日至12月14日,云贵两省媒体联动,横跨云贵两省,辗转云南开远、马关和贵州遵义湄潭等三地,长达3000多里的采访征程,为我们还原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成长轨迹。
5天时间,我们走访杜富国远在贵州遵义湄潭的亲友、老师、同学和战友,以及杜富国在云南部队的领导、战友等,多方面、全方位,还原杜富国2018年10月11日的英雄壮举,回溯杜富国自2010年参军起至2018年的日常点滴。我们到杜富国早期在贵州遵义湄潭成长生活、学习等地采访后发现,杜富国所在家乡原本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红色基因的浸润,加上良好的家庭家风家教传承,以及所在部队优秀的作风影响,多方聚合,方成就了杜富国这样一个舍己救人、拥有大爱、有信仰思进取、有血性能打仗、有作为敢冲锋的新时代排雷英雄。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家乡。
贵州遵义,山水传奇、人文素盛,因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演绎红色经典。抗战期间,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赢得了“东方剑桥”美誉。红色遵义,由此美名远扬。
遵义湄潭县,地处黔之北,这个有着50万余人口的普通县市,却拥有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这里有世界最大的茶壶(吉尼斯世界记录已认证),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博物馆,有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城,1990年始建于湄潭的中国首个西迁陈列馆。
而杜富国家,就是湄潭县诸多农户中一普通茶农家庭。
2018年10月15日,我们一行到访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杜富国同志家中。
杜富国左邻右舍,家家务农,户户种茶,杜富国就成长于家风正气的一普通茶农之家,清白传世、勤俭持家,就是杜家的治家宝典。
熟悉杜家情况的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监委会主任夏仕国说,湄潭县是红色遵义的郊县,杜家的老房子坐落在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挺进遵义走过的县道旁。杜富国爸爸杜俊,从小就走着门口的“长征路”,听着父辈的红色故事长大。杜俊12岁时,父亲患病卧床,全家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杜俊早早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养活一家9口的重担。杜俊曾在外地一天打两份工:到了饭点就去饭店端菜洗盘子,过了饭点再赶回厂里加工玩具。生活的磨难和艰辛塑造了他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性格,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1991年出生的杜富国,是家里的长子,他有弟妹三人。生活上,杜富国是弟弟妹妹的大哥。
“富国从小就很懂事,他尊老爱幼,是个有礼貌的娃。”杜富国邻居杜世建评价杜富国。李国忠则说,杜富国非常勤快,从八九岁开始,打猪草、放牛、干农活,一直是家里的好帮手。对弟弟妹妹也非常关爱,“他就是一个大哥的样子。”杜富国邻居杨永芬说起杜富国,竖起了大拇指。
“杜家家风好、家教严,富国爸爸对儿女们管教非常严格。”邻居田景书这样评价杜富国一家。
“哥哥一直照顾我们,他是我们弟妹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自豪”,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想起受伤的哥哥,总是心痛不已。伤在哥身,痛在妹心。
长兄如父。
双亲外出不在家的日子,杜富国肩负起照顾弟妹、帮家里做好家务的担子,放牛、养猪、打猪草、田里做农活,年幼的杜富国,早已是手艺娴熟的行家里手。
12岁的年纪,对于城里的孩子而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家长们精心呵护的小苗,他们上学放学,有家长车接车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很多孩子的常态,备受家人的宠爱。
但在湄潭县,当年12岁的杜富国,俨然已是家里的好帮手,干活的好能手,弟妹的好大哥。
直至杜富国15岁,杜富国父母双双打工归来。但是,家里更忙了,在外地打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的杜俊夫妇,一个准备开沙场,一个顺应大势要增种茶园,田间家里,大事小事,杜俊夫妇二人,均要忙,而孩子的教育,亦不能少。
杜富国在当地太平小学读完3年级后,杜富国爸爸杜俊把杜富国兄妹三人,送至离家更远、教学质量更好的皂角小学就读。而后,杜富国兄妹读完皂角小学,相继进入天城中学读书。
一般农村家庭,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就近上学。一则就近上学家长省事,二则就在家门口上学的孩子,帮衬家里方便些。
但在杜家,在杜富国兄妹几人年纪尚小之时,杜富国爸爸杜俊早有远见卓识,将孩子送到离家更远、有红色基因浸润的学校去。
杜富国小学4年级转学入读的皂角小学,在抗战期间,曾收留400多个英烈子女在此生活学习,长达2年之久,红色文化底蕴非常足。
而杜富国就读的天城中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们各方面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教育,成为学校重中之重。
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全校师生到英烈墓碑前祭奠,英雄故事、英雄传奇,更是成为学校向学生们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杜富国母校天城中学,当听闻杜富国英雄壮举时,第一时间号召全校师生向杜富国学习。
2018年12月14日,我们赶到天城中学时,学校早已收集并整理好杜富国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诸多资料。从邀请杜富国入读中小学时候的老师,细致到准备好杜富国读书期间的试卷、作业本,多方面、全方位,为我们诠释杜富国学生时期的模样。
杜富国初三老师周洪波评价杜富国:“杜富国不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是最暖心的一个。”
从小学,到初中,杜富国学习努力,热心帮助他人。“从学校班级卫生,到学校班级劳动,杜富国一定是最积极的一个。”
杜富国小学数学、科学老师吴冬,谈起杜富国,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具大哥范,班里关心同学,家里关心自个弟妹(杜富国和弟妹读同一个学校)。“每天早上,杜富国带着弟妹一起来上学,带着弟妹一起回家。”
吴东老师回忆起杜富国读小学5年级时,有一次放学,杜富国妹妹在学校门口摔倒了,杜富国连忙扶起妹妹,一连问妹妹受伤没有,然后背起妹妹,就踏上回家之路。看着他们兄妹渐行渐远的背影,吴东老师特别感慨,这是一个多么懂事、会照顾人的小男子汉。
杜富国初三物理老师杨光艳评价杜富国:心中有同学,非常懂事,关心他人。
“杜富国读天城中学9年级下学期,他班上一同学突发疾病、腹痛不已、行走困难,在老师尚不知晓同学情况时,杜富国背起同学向校外医院奔去,帮助同学挂号、寻医问诊、协助输液……”杨光艳老师说,等老师们知晓情况赶到医院时,杜富国生病的同学已在输液中,旁边静守的杜富国,已是大汗淋漓。
“生病的同学,又高又壮,杜富国应该背得特别吃力。”回忆起当初一幕,杨光艳老师满满的心疼。
直到今天,当听闻杜富国英雄事迹,老师们深感自豪的同时,亦心痛不已,对受伤的杜富国,满是牵挂。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