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书勇种植专业合作社,初见负责人杨勇,他的话语,让我印象深刻。
眼下正是石榴旺销的时节,还未进村,就已见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由排连成片,由片连成山,蔚为壮观。石榴挂满枝头,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我到达合作社,已是中午12点左右,门口一辆货运车早已等候在旁,来来往往背运石榴来售卖的农户熙熙攘攘,热闹得像个菜市场。只见杨勇正忙得满头是汗,一边沟通协调,一边盯着称重、付钱、分拣、包装、搬运,每一个细节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生怕老乡称少了一斤,少算了一分钱。这个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的中年大汉身上,仿佛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倔强和力量。
后来得知合作社是专门为农户解决销售问题时,瞬间我才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我要回家种石榴
站在合作社里,放眼望去,1200多亩郁郁葱葱的石榴林,都是他和大哥杨书打下的“江山”,一草一木刻印着的都是他们8年来坚持努力的痕迹。
1996年,杨勇从东川矿务局技校毕业,和大哥在昆明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多年的销售经历,让他对各类水果的生长环境、特性及市场行情了如指掌。2012年,娜姑老家为数不多的盐水石榴已经小有名气,在生意上小有成就的杨勇看着家乡大片的荒山荒坡,实在可惜,于是心中便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要回家种石榴。”
令他惊喜的是,他和大哥一商量,兄弟俩便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结束了在外20年的水果生意,回到老家娜姑镇发基卡村。但那时,石榴长期面临着因水利设施差缺少充足的水源、基础设施落后难以畅销、产量低、管理水平低导致石榴品质差,在市场上难以卖出好价钱等问题。
回到家乡后,他们先流转了当地荒山荒坡80亩,打算种下从河南引进改良过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品种,可是面对因无法保水常年连农作物都难以大面积种出的土地的情况,兄弟俩人找来挖机把荒山开垦出梯度,陆续种下第一批石榴苗。
我要把石榴种好
石榴栽下了,怎样确保成活率?怎样管理施肥?这对石榴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的他,可是个大难题,于是便向县农业农村局水果站申请学习的机会,得到了水果站的大力支持,不仅给他大量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还经常派水果专业技术人员到石榴基地,手把手指导石榴栽培技术。
同时,他还邀请蒙自、会理等地的石榴专家到他的基地里进行分析研判和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第一批石榴终于全部成活。杨勇一边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呵护着这些小树苗,一边刻苦钻研着石榴种植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修枝打叉、用药用肥、病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
为了保证软籽石榴的高品质,杨勇在石榴基地采用物理防护,保证结出的果子达到真正的无公害,禁止使用高强农药,每棵树上都挂有防虫板,每间隔15亩土地都安装一盏杀虫灯;同时,有计划地对石榴树塑性,定期对树枝和石榴果进行修剪,保证树上只有20~30个果生长。
用心自有回报,2015年,80亩石榴正式挂果上市,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再次打响了“盐水石榴”的名气。
现在,杨勇已经成了娜姑镇种植石榴的本土专家,不论哪个合作社的石榴出了问题,都会打电话请他去看看,他都不吝赐教。
我要带村民致富
发展石榴产业淘到了“一桶金”,杨勇尝到了“甜头”,但他始终觉得,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
“我觉得石榴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有信心把他们带着富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发基卡村家家户户也种起了石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娜姑镇各村水、电、路配套设施的完善,为石榴产业的外销开辟了新通道。
杨勇因为石榴回乡筑巢,吹响了曾经因贫外出务工同乡人的号角,他们觉得在杨勇身上看到了希望。
今年47岁发基卡村村民陈南强也是“大雁归巢”的一员,回乡后不仅盘活自己家的5亩土地植石榴,还专门负责合作社快递发货、维护基地治安、看守果园等工作,每个月基本有3000元的收入。
在他的基地里,他毫不保留地传授着种植经验,基地用工也优先考虑贫困户,年龄偏大的也要,还管饭。村民们把自己的荒山荒坡租给杨勇,又到基地打工,同时还学到了石榴种植技术,在自家剩余的土地上都栽上石榴,杨勇又帮他们联系销路,让他们有了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和石榴销售三笔收入。
目前,全村有50亩以上种植大户11户,零散种植户120余户,全村共种植石榴3000多亩,今年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现在,书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石榴基地发展到1200亩,挂果600多亩,今年可实现产值800多万元,杨勇已成为全镇人尽皆知的“网红”。
但杨勇悄悄告诉我,他还有一个心愿:“我想做盐水的石榴哥,让更多的人知道盐水石榴”。
推荐阅读>>>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