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火辉煌的城市住进星星点灯的农村,鞋子由皮鞋变成胶鞋,衣服由西装变成便装,从一名阳光干净的帅哥,变成一个地地道道农民…….
他曾担任过农业银行怒江分行县级支行行长、分行监察室主任。脱贫攻坚开始后,他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泸水市佑雅村驻村帮扶,一干就是5年,带着群众走上脱贫路,成为群众最为信赖的“阿此书记”。
他就是古登乡佑雅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此有迪。
扎根最贫困村寨,千方百计干扶贫
佑雅村是泸水市最贫困的高山村寨之一。群众住的是千脚落地房,吃的是包谷饭,群众自我发展、我要脱贫的意识薄弱。
2015年9月,出身农村、懂傈僳语的此有迪来到佑雅村。组织村干部和其他工作队员绘制出“佑雅村脱贫攻坚作战图”,从发展特色产业入手,积极争取重楼、酸木瓜、茶树、芭蕉芋等扶贫项目,一个组一个组推广种植,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目前,佑雅村已完成花椒种植2000亩、酸木瓜种植460亩、优质茶树种植1000亩、芭蕉芋种植350亩、核桃提质增效1200亩,中蜂养殖150箱。“阿此书记来了后,我们村变化特别大。特别是这些特色产业,再过几年,将是群众增收致富最好项目。”佑雅村委会主任吴秀华说。
“耍赖”再干三年
“脱贫攻坚惠及到广大贫困群众,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觉得很自豪。”此有迪说。
驻村两年,此有迪与佑雅村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驻村期满,他主动向单位要求继续驻村,并且一干又是3年。
佑雅一组、二组之间有一片集体林地,因地界不清,导致两个组多次冲突。此有迪书记和村干部多次实地调查,召集组长和村民代表,认真地沟通、交流,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阿此书记公平正直,工作负责,群众很信任他。”吴秀华说,有部分群众因故土难离,不愿搬迁,此有迪每天都徒步数十公里,进村入户,一遍又一遍给群众讲政策、谈未来。2019年11月30日,225户群众搬出大山,到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江城墙坝安置点生活。
去年,古登乡里召开脱贫攻坚会议,此有迪开着车从村里往乡里赶。在路上,不幸被一辆对头车碰撞,此有迪头部受伤。想到脱贫攻坚会议的重要性,此有迪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准时参加了会议。
“此有迪对自己要求很严,工作务实。佑雅村扶贫工作队各项工作很有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增收产业建设等工作都做得很好。”古登乡驻村扶贫工作队大队长周捌迪说,这几年,佑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农危改、美丽宜居等工程住上了稳固舒适的房间,一大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7000多元。
群众最信赖的扶贫干部
受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佑雅村很多家长都不支持孩子到校学习。此有迪心里十分难受,他知道只有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的治本之策,因此,他把控辍保学当成工作队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只要听说哪家的娃娃失学了,他就第一时间赶到他家进行劝返。
“哪一个学生失学回家了,阿此书记和我们就赶到哪里,反复动员,一直到失学学生返校读书。”吴秀华说,如今,村民重教意识越来越浓,村里辍学学生已经全部返校就读。
“外出务工一人,脱贫一家。”此有迪驻村后,把村民外出务工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有一位村民没有增收产业,日子艰难。此有迪多次登门,动员他到珠海市务工。“来回车费政府包,一年干满,还有1万元补助。守着山上这几亩包谷地,一辈子也脱贫不了。”在此有迪反复劝说下,这名村民到珠海务工。两年时间,就积攒了4万元,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了佑雅村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村劳务总收入达700多万元。
“我相信有国家的好政策,有挂联单位的支持,通过努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2019年10月19日,村民味花才给驻村扶贫工作队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感激之情。
“阿此书记来的这几年,我们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这样的扶贫干部,我们最喜欢、最需要。”味花才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