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危机面前,我们更应该练好内功。”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鲁志军如是说。
这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汉子,一定程度上,可谓道出了特殊时代云南文旅产业复苏的关键所在。
是的,挺过阴霾的上半年,环球同此凉热,人类继续携手,如何共同开启充满希望的下半场?最关键的,恐怕就在于练好“内功”。
于“世界的后花园”“中国的后花园”云南而言,这份希望尤为美好,练内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急迫。
然而,从阴霾的生活日常中苏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冰冻的产业格局中奋起,更须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文旅产业几乎等同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常,文旅不复苏,生活何以复苏?
不论是“黑天鹅”的极小概率与猝不及防,还是“灰犀牛”的极大概率和毫无悬念,我们皆别无选择,唯有直面。
那么,思路何来?路在何方?
为助力云南文旅复苏,探究新的支撑点,“云南24小时”推出大型策划报道,逐一访谈省市两级文旅系统掌舵人及部分重点文旅企业、景区当家人,真真实实地走近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分担他们的阵痛,去记录他们思考,去见证他们在逆境中不断练内功、不断向好的努力过程。
我们坚信:深度追问,方出思想;激烈碰撞,乃见真知。
让我们一起,直面虽渐行渐远但依旧张狂的黑天鹅,直面已蹒跚而至且必然长期延续的灰犀牛。
也让我们一起,与文旅产业的领军者们共同努力,洞穿迷雾,理清思路,从而实现真正的复苏,并在复苏中真正奋起。(温星)
文/汤宇
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以上帝视角俯瞰着这片土地,雨崩村浮华渲染,澜沧江河谷余音回绕,5254米的绝对高差即使放于全国也不为多见。迪庆,以她一贯特立独行的个性,标注着云南旅游界面的份量。
2020年,“黑天鹅”巨压下的旅游市场被迫按下暂停键。立志将下沉市场和国际市场作为重头戏的迪庆,历经数月经济提振,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破局传统观光游,打造品质体验游的决心。
诚如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鲁志军所说:“危机面前,我们更应该练好‘内功’。基于当下游客消费观念的更迭升级以及团队游停摆的客观因素等,迪庆旅游业需要主动找出‘解药’,借势而上,做精做细旅游营销,加大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利用现有的‘低空’、‘研学’、‘摄影’、‘半山酒店’等产品资源进行提质优化,形成以深度体验为卖点的全新业态。”
赶上旅游业嬗变的脚步
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在游客潜意识中埋下了对既有模式的不信任感,也让旅游行业的嬗变进一步加速。面对游客徘徊观望,迪庆想把产品卖出去,仅仅依靠传统观光显然是不够的。
鲁志军谈到:“目前,跨省组团尚未完全放开,团队游市场份额趋于低迷,‘危机’之中我们不但要嗅到‘危’的存在,也要具备利用‘机’的巧劲儿。”
从业态看,以香格里拉为核心延伸展开的文化旅游产品已逐步渗透到品质游与体验游的重点培育上。正如这片土壤一贯持有的骄傲,资源禀赋,景致错落,在先天优势的加持下,孕育而生的文化赋能和定制体验已成为迪庆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航向标。
“基于当下游客消费观念的更迭升级以及团队游停摆的客观因素等,迪庆旅游业需要主动找出‘解药’,加大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利用现有的‘低空’、‘研学’、‘摄影’、‘半山酒店’等产品资源进行提质优化,形成以定制体验为卖点的全新业态。”鲁志军如是说。
自首届虎跳峡哈巴雪山国际徒步越野赛举办以来,极致户外体验便成为迪庆重点孵化的产品主题。以三小时最佳体验为基准,迪庆打造了一批网红徒步线路:梅里雪山—雨崩徒步、巴拉格宗徒步、千湖山徒步、尼汝徒步、虎跳峡徒步、哈巴雪山徒步等,无论是可观性还是可玩度,迪庆的徒步旅游产品都已在全国占据先声。
2019年1月31日,一架直升机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上空盘旋而过,正式开启了迪庆“打飞的”鸟瞰雪域高原的时代。该项目不仅填补了迪庆低空飞行体验的空白,也为旅游产品提质优化,转型高端定制的市场定位迈出关键一步。
鲁志军介绍,目前迪庆已形成了一定可行性的低空旅游产品,诸如穿越三江,穿越梅里,穿越哈巴雪山等产品线路,因沿途海拔落差导致的景色张力,一度成为迪庆发展低空旅游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优势。
但是,他也向我们指出,发展类似高端定制游产品是一个较为缓慢的适应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就目前来看,由于产品综合带动,产品辐射,以及风速气候等自然客观因素,低空旅游在迪庆受限影响还较为突出,如何行之有效的形成常态化产品依然有待突破。
迪庆下半年该怎么“抢”?
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小考中,云南接待游客606.6万人次,同比下降23.8%;实现旅游收入50.3亿元,同比下降21.4%。尽管相关数据尚未反弹至原有水平,但从各州市下半年“抢人战”的相关描述中我们依然可以预见……这条偌大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利益相关体依旧保持着极度亢奋,在可见的市场运转中探寻下一轮爆点。
基于此背景,我们也抛出了疑问:涅槃重生的迪庆文化旅游如何在重启后打响下半年“抢收计划”第一枪?
“迪庆有20多个民族,通过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分布在这片2.3万平方公里的土壤之上。就节庆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可谓异常丰富。”鲁志军补充说,“看数据,因文化节庆因素吸引来的游客数量占迪庆全年总数的30%左右。可以预见,文化赋能、节庆聚焦正是我们接下来‘破冰’旅游市场的最大动力。”
据了解,随着文旅市场逐步复苏,迪庆在下半年将针对文旅融合展开系列重点工作,而9月12日至13日的首届迪庆▪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则是“抢收计划”的重要一环。
“前期筹备时,我们也考虑到了节日断带,流量分散的客观难题。故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把‘首届迪庆▪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与‘十·一文化周’联动开展,从9月12日起到10月7日止,保证主题活动天天有,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时间较长、文化内容丰富、社会关注度高的文旅IP。”
鲁志军还表示,特殊时期下,迪庆只有用文化串联旅游景点,用节庆聚焦客源流量,推陈出新,打造符合时代潮流、体现藏区人文风采的特色产品,才能切实有效的打好下半年这场“抢人战”。
新时代下的理想国
这里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描绘的理想国,也曾是云南旅游市场界面的末梢神经。随着近年来“世界的香格里拉”在国际舞台频频发声,“最美藏区”以及“大滇西旅游环线先行示范区”已成为迪庆自我定位的最佳注解。
对话中,鲁志军多次将迪庆描述成为未来全国乃至世界游客体验东部藏区文化的第一集散地。而这一说法,在迪庆近年的发展框架中已足见真章。
“今年,丽江至香格里拉的高速路开通,明年上半年,香格里拉动车组也会陆续开通,无论是来自滇藏线、滇川线还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游客,都将导流至香格里拉,以此为中转站再分流至迪庆各条产品线上。”
再者,迪庆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北环线的起点和终点,依托“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个世界级品牌优势,迪庆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旅游、文化、扶贫等多项功能叠加。
例如文旅产业扶贫,2019年,迪庆仅景区门票营收便直接向周边群众反哺资金累计超3亿元,形成了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片群众的利好模式。从就业看,目前迪庆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间接从业达12万人左右,占全州就业人口一半以上。
鲁志军向我们介绍,仅一个普达措国家公园,便可以为周边两个乡镇的280多户人家,户均反哺两万元左右。而在维西县城集中搬迁点,以非遗工坊为载体的非遗脱贫模式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就业致富的重要抓手。
除了产业扶贫工作外,精品半山酒店也成为迪庆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新的“增长极”。
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体验式网红打卡产品,迪庆紧追风口,致力于将半山酒店打造成为藏在山间、外观古朴、内部高端、服务一流的精品酒店。
鲁志军表示,2020年期间,迪庆将准备推动25个半山酒店项目,并且有望在明年五一黄金周前正式开放一批,为全面提升旅游品质,高质量打赢迪庆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