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星(供图)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笑傲江湖》中这首豪情天纵、却又不无悲怆意味的诗,刹那,在我脑海闪现。
“中国出版业持续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到此,注定渐渐放缓。”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大楼。窗外,有些阴霾。这位搅动中国出版业风云的汉子,有些黯然。但并不悲观。
“直播救不了我们。”他话锋一转,“也许,爱美的心可以。”
他所称的“美”,指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的独特、优质的出版内容。
他,就是“甲骨文神话”缔造者、“甲骨文”品牌创始人,国内出版业近年屈指可数的新锐和明星人物——董风云。
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已达1022.7亿元,同比增长14.4%。但如果扣除其中几乎是一支独大的主题出版物,并充分考虑到打折越来越厉害的因素,便不难理解绝大多数出版机构和书店皆生存维艰的现实处境。
7年来,定位高端小众的甲骨文译丛系列却备受追捧,已出书170余种,全部畅销或长销。甲骨文,已然成为国内公认的顶级出版品牌之一。
但甲骨文背后的这个名字——董风云,却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更容易被忽略的,是他的来处,他的故乡——他,是云南大理人。
“直播救不了我们”
自3月以来,各种抱团取暖、自我拯救的活动,在全国出版及书店行业不断涌现。书店联盟、线上演讲、在线沙龙、作家直播……特殊形势之下,业内风云变幻,行情急转直下,大量出版机构及书店纷纷倒闭。
直播带货,这一最为时尚的在线销售模式,悄然之间,也进入了图书领域。此类直播,往往由出版机构发起和主导,由名作家坐镇。但作家们或多或少有些曲高和寡,也“放不开”,与“低俗的胖子”罗永浩等网红相比,带货能力明显欠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下午14:00,“紫檀的读书小世界”上线直播。主持人紫檀,迎来了一位霸气侧漏的嘉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甲骨文”品牌创始人,董风云。
“我比较传统。对于各种视频玩法,很不熟悉,是紫檀拉着我做的。”董风云说,在那前一天,社里也搞了一场直播,他非常欣慰,甲骨文的系列图书竟实现了13万现款的销售。其中,他主推的,是最新上市的《非凡抄本寻访录》。
这真是一部极其特别的翻译图书,作者探访了十二本精美的欧洲中世纪泥金装饰手抄本。阅读体验很神奇,犹如一场深入中世纪社会的非凡旅行。
4月25日,向来低调的他实在忍不住,晒了一下,“直播救不了我们,也许爱美的心可以——春光乍泄的非凡手抄本。”
配了一组图片,在金黄的花丛中,这部书与乍泄的春光相互映照,熠熠生辉。
董风云的首秀很成功。但他的观点很明确。他坚持认为,“直播救不了我们”。
为什么?
法国归来,“误入”出版界
1977年,董风云生于大理喜洲。在古城里,在洱海边,在苍山下,渐渐长大。他说自己浑浑噩噩,小时候没啥特别的志趣。“风云”?名字是爷爷起的。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爷爷搞过民间文化研究,也出过几本书,潜移默化地,对自己产生过影响。
想读法律或新闻,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阴差阳错进了党史系。每周雷打不动,都要去万圣书园看书。
2001年本科毕业,选择法国留学。巴黎、里昂,都呆过,不过波尔多最久,呆了五六年。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董风云曾打过多份零工,还跟同学一起创业,开了家做游戏产品的小公司。经营状况过得去,因为回国,无疾而终。
在法8年,读了大量法文、英文原著。这也是董风云不断观察、研究法国社会乃至西方世界的8年。他的眼界和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拓展,2010年归来的他,已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撒欢于大理古城洱海苍山的懵懂少年。
毫不犹豫,选择北京。至于职业方向,则还在规划之中。
“出版业?夕阳产业嘛,听说待遇不太好,我完全没想过。”董风云说,自己本是“误入”出版界。彼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要出一批翻译的法文书,但团队里通法文的人奇缺,便辗转找上了他。
这件“挣外快”的事情结束后,董风云对国内图书出版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而他于国外图书市场的熟悉、熟读大量法文英文原著的积累,也赢得了社领导的赞赏。
于是,顺理成章地,他正式成为了这家国家级出版社的一员。
仅仅三年后,由一名普通员工,董风云被擢升为译著编辑室主任。
这是董风云进入中国出版界的最初三年,却也是他飞速成长、锋芒初露的三年。一次,某地方出版机构老总打趣,“风云兄弟,期待你引领业界风云。”
虽属玩笑,却犹如预言。
开创“甲骨文”,成就神话
还在成为译著编辑室主任之前,董风云便向社里提出,创办一个全新的图书品牌,专门做包括世界史的人文社科类著作的翻译出版。
时隔7年,董风云依然清晰记得他为此在多次会上所遭受的反对和冷眼。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系全国核心学术出版机构,诸多关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的“蓝皮书”、“黄皮书”,皆由该社出版。
“这种传统的纯学术书籍,还能有社科基金支持,做我说的世界史这类人文社科读物,就只能靠市场、靠读者买单了。此类读物的市场自然不太大,但我认为,足以支撑起这个品牌。”
“‘甲骨文’——对,就这个名字!”
董风云不断阐述:甲骨文的英文Oracle,有神谕的意思。但我们的英文名是Oracode,把Oracle(天道)和Code(法则)结合在一起,这体现了我们的理念——既有天道,又有法则;既是来自人类世界深处的指示,同时又依据着规律。
最终,社领导被说服。
那一年,“理想国”已然风生水起,但“理想国译丛”尚未推出,国内还没有专门致力于世界史翻译出版的机构或品牌。
“成体系地做这块市场,我们应该是第一个。”这是董风云的基本判断。
几月后,书市都看到了,读者都看到了,一个叫做“甲骨文”的品牌横空出世。陆续推出的每部图书,无一不让人惊艳。
《地中海三部曲》《天国之秋》《金雀花王朝》《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等,销量超10万册(套),畅销,且长销。销量5万册(套)左右的,还有一大批,总共已出的170余种,最低开机首印也在10000-16000册。在学术和历史类读物中,这些数据极为抢眼,令业界惊叹,并被诸多媒体称之为逆势上扬的“神话”和“奇迹”。
“书的品质,自然是核心。”董风云介绍,每一部甲骨文图书,几乎都是之前便登上世界各大主流媒体年度好书榜单、且口碑极佳的重磅好书,更重要的,其中多数都是由甲骨文首次翻译引进。
“我坚持的选书方向,是能让更多人、尤其年轻人喜欢的学术。每部作品的学术水准都能达到相当高度,必须能给予人不一样的思想,但可读性同样至关重要。还有就是装帧设计,强烈的视觉效果。”董风云说,如果非要追问甲骨文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其实,也就是这些而已。
“选书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我的标准,我的个人喜好。目前来看,还没遭遇过一次滑铁卢。”董风云霸气地说。
线上线下,风云激荡
甲骨文品牌的非凡表现,不但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个增长点,也成为了全国出版界的一大亮点。2019年,甲骨文编辑室也由此升级为了分社。
几年前的那个“预言”成为现实,在许多同行眼里,董风云已然是妥妥一枚笑傲江湖的风云人物。
近两年来,中国出版界遭遇了不小的冲击,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但董风云并无多少体会。他最直接的感受,是经过全世界细致寻找和精心策划终于锁定一部外版作品时,版权方的要价越来越高,可能翻了十数倍。
“但我们基本还能承受,毕竟销量不用愁。”董风云不掩饰内心的自豪,连国外都关注到了中国读者对世界史读物的需求在激增,这其中,甲骨文自然功不可没。
然而,不管甲骨文,抑或理想国,毕竟只是极少数的特例。在大趋势与疫情灾害双重叠加之下,“中国出版业持续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到此,注定渐渐放缓。”
线下的风云人物董风云,就这样,可以说是被“逼”到了线上,客串起了带货的主播。
尽管几无经验,董风云的表现以及效果还是相当令人惊艳。
“我们的译想沙龙,本来是线下活动,从去年底拖到现在,改成了线上,而且,5月份内我一下就安排了5场。”董风云说,嘉宾们都跟甲骨文签约或有过合作,都是全国翻译和文史写作领域的大咖。
世界读书日当天,甲骨文官方平台如是写道——
“过去的2019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5本,比2018年再度下滑。在“全民阅读”的口号愈演愈烈的当下,不显得很讽刺吗?明年的世界读书日,会变成纸质书的忌日吗?会吗?不会,至少明年不会。但是以后呢?我们需要回归纸本,找回阅读的仪式感!”
董风云不无沉重。各种活动纷纷上线,呈现出一派风云激荡轰轰烈烈的态势,这固然能较为便捷地实现知识传播,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业内的自我救赎?
“能回笼一部分现金流,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董风云认为。
在他看来,“内容为王”这句老话颠扑不破,“美”的内容永远相对稀缺,“直播救不了我们。也许,爱美的心可以。”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