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宇 图/刘荣
2020年伊始,一辆夺人眼球的粉色系巴士在昆明人的朋友圈刷屏亮相。
全国第一辆常年运营鲜花主题公交落地昆明
这是云南第一条以城市观光为主题的旅游公交专线,同时也是全国第一辆常年运营鲜花主题的城市公交。多肉造景内饰,加之外部花车设计,无疑为水泥色的城市肌理注入了一抹柔和。
回归本质,在昆明城市营销的语境中,鲜花大巴的开通远不止于线路本身,而是云南花卉就文旅融合如何衍生附加价值的又一次探索实践。正如一贯认知,云南花卉,从未安分。
坦率说,全国首辆鲜花主题公交IP落地昆明,并不稀奇。毕竟常年受“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先天优势的眷顾,这里一年四季芬芳不断,坐拥“斗南”花卉这一国际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优势,致使全国70%的花卉均出自云南。
早在年前同程旅游发布的《2019居民春季赏花游趋势报告》的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以油菜花、桃花、樱花为关键字的旅游信息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500%,赏花游市场异常火爆。纵观云南“花市”,“赏花游”已然成为云南旅游业态的新一轮风口。对此,作为区域旅游中枢、全国十大旅游中转站的昆明,以万亿级鲜花产业蓝海为依托,在城市话题营销的浪潮中植入花卉元素,巧夺先声,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产业转型的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引擎。
玫瑰价格波动最大
“花卉行业也得靠天吃饭”云上拾花创始人,花卉界资深人士毛海鹏对此颇有感慨。
众所周知,云南花卉市场在冬季最具竞争优势,放眼望去,全国上下一片瑟瑟冬意,唯独在这片土地能看见四季芬芳。
在云南,鲜切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3%,单品产量最大的为月季,占全国总产量的70%。气候带的多样致使花卉的“季节性”诟病被极大弱化,即使到了深冬,也有1000多种花类在斗南销售。
2019年12月以来,云南全境受冷气流影响,气温断崖式骤降导致花卉自然生长周期被迫延长,并造成地区物流交运一度陷入尴尬,加之年末节假、婚庆密集,使整条云南花卉供应链备受压力。
毛海鹏说:“仅横向对比来看,2019年冬季鲜花市场相比往年的确迎来了一个峰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游消费者和中端销售商。以婚庆公司为例,一般提前三个月甚至半年便要和新人进行报价,而作为婚礼最常用的红玫(卡罗拉)自今年入冬后价格便一路上涨,最高时达到一百多块一扎,这无疑与前期商洽的价格成本产生较大出入,对中下游消费环节构成了极大困扰。”
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得知,在该阶段的断崖式降温过程中,斗南市场近乎所有花类价格都产生一定涨幅,而玫瑰无疑是波动最大的一类。
但正如前文所述,即便如此,云南鲜花产业依然足以傲视全国。根据呈贡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管委会官方数据显示:
2017年斗南市场鲜切花交易量达74.36亿枝,交易额63.82亿元;
2018年斗南市场鲜切花交易量达82亿枝,交易额68.64亿元;
2019年斗南市场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74.36亿元。
而以上仅仅是昆明斗南市场的鲜切花交易数据,尚未包含盆栽,加工花卉,干切花等类别,也不涉及全省总规模。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与其他省份同期销量的横向对比,还是自身纵向发展的逐步攀升,云南花卉产业都足见可观。
据了解,目前云南花卉主要出口香港,新加坡,迪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50%的鲜切花都来自云南。
劣币驱逐良币
“做花卉,一定不要去神话互联网,它只是让我们多了一个销售的渠道。”一位从事花卉贸易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道。
在斗南,有四种交易模式,即:对手交易、拍卖市场交易、结算交易(期货交易)以及电商交易。电商,无疑是近年来花卉产业蓝海中一股脱颖而出的新兴力量,它是提高交易效率、管理效率以及流通效率的有效手段,为年轻创业者开辟风口。
然而,互联网电商真的是有利无弊吗?也不尽然。
通过对毛海鹏的进一步采访,我们得知:电商的发展是基于比价模式,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被置于商家竞争的首位。对于电子,快销等标准化产品来说,或许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以降低造物成本。然而对于农业(花卉业),种植周期却是无法回避的,即便最快也需要2至3个月,成本难以进行压缩。
再者,受电商比价冲击,部分上游品牌种植商的成本无法消化,而一些规模化程度不高的小型种植商往往得以生存,为腾出利润空间,大量品质极差的鲜切花经电商流入终端市场,久而久之,大众的体验回馈便会一步步蚕食云南花卉品牌,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过去,全国花企以卖斗南花为荣,但现在,大家都改以卖进口花为噱头。”
毛海鹏认为,虽然现阶段的电商模式都以粗放价格战为主线,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电商辐射的消费群体里,仍然有20%的人群对高端定制化的鲜花切具有强烈需求。接下来,电商的转型应该精准对口到各类消费群体,有层次化的进行服务,而不是一锅大杂烩,这样才会行之有效的重塑大众对云南花卉的品牌认知。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