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云南产业扶贫领域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就按照相关的决策部署,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引领,按照“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思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精心研究制定政策举措,建立完善统筹协调、项目管理、利益联结、综合服务、动态监测等机制,高位推动,走出了一条产业有规模、带贫有机制、增收有实效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高位推动 “绿色食品牌”八大产业声名远播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2018年,云南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发展思路,其中的“绿色食品牌”由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主要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八大重点产业。
为此,该厅成立领导小组,抽调骨干具体负责,将产业扶贫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广泛动员、上下联动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相继出台《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方案》《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工作 规范“双绑”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高位引领驱动,建立产业扶贫考核体系,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构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柱。
同时,充分依赖云南立体的气候、优质的水源、高强的光照、清新的空气、优质的土壤等众多要素组合形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茶叶面积630万亩、花卉171万亩、水果1070万亩、蔬菜1997万亩、坚果4650万亩、中药材794万亩、咖啡166万亩、肉牛养殖1092万头。其中,烤烟、鲜切花、咖啡、坚果和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茶园面积全国第二,肉牛出栏位居全国第七,云南优质、安全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科学规划 产业发展将精准有特色
实践证明,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基本上都是没有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有产业支撑的都不是贫困人口。只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面对全省农村人口产业发展小、散、弱,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省农业农村厅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贫困户发展意愿,建立完善和规范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扩大贫困户覆盖面,打通产业到户的精准扶贫路径。
全省范围内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2018年,全省3.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贫,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2万人,占全省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的89.3%。全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脱贫人数,达50万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扶贫显担当
产业脱贫,技术先行。省农业农村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走出一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以技术指导,服务带动,认真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2019年一季度,全省122个扶贫开发任务县遴选产业发展指导员3.43万人,贴近贫困户开展协调指导服务工作。
同时,组建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组。依托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574名农科人员,对口88个国家级贫困县组建专家组353个,强化技术体系服务,助力产业扶贫。
此外,还积极加强产销对接服务。2018年,组织全省70个贫困县、120家企业,参加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在香格里拉市,成功举办云南省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品牌产品招商对接活动;组织全省13个对口帮扶州市74个贫困县、330余家企业,参加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2019年4月,组织迪庆州、怒江州7个贫困县13家农业企业参加2019年“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也包括刚刚圆满结束的“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每一次产销对接,都为农户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收。
未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完善建立企业需求信息与农户生产信息有效顺畅的对接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信息,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推动农户生产与现代产业发展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聚焦主导优势产业,兼顾特色优势产业,对引进新增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10亿元(含)以上的大企业,给予一次性10%的奖补补助,加速构建产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大企业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发挥“大企业、大产业”在区域发展和贫困户增收方面的稳定性及长效性作用,确保到2020年全省乡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