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美县城”建设官方出300亿,何以撬动民资700亿?

星眼观察/温星 (昆明市政协委员、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云南省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总体部署情况,前日(2月26日)一经发布(点击查阅详情),即赢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载明和所有媒体报道,未来三年,云南省为此将安排省级财政并争取中央资金共300亿元。

但是,我在参加新闻发布会时,留意到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丁兴忠回答提问时,还口头透露:将同时引导市场化多元主体以及属地居民来积极参与“美丽县城”建设,三年内,各类资本投入将会达到一千亿。

也就是说,官方拿出300亿,预期撬动700亿来自私企和“属地居民”的民间资本,共同实施周期为三年的“最美县城”攻坚大战。无疑,“最美县城”建设是构成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和“最美丽省份”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规划,“最美丽省份”建设的城乡体系,含四个层次。第一是以昆明为中心的大城市,第二是各个小城市和县城,第三是乡镇,第四则是农村一级。第二层,正是目前相对最为薄弱的一环。

发布会上提及第一层时,以“特大型城市”称之,并阐述: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滇中新区,国家已经研究并尽快出台滇中城市群的规划,从国家到省已经在全面地布局和推动。所谓“特大型城市”,不管指昆明,还是滇中城市群,都难免会有争议,尽管昆明去年以来获得了无数国际大奖,确已初步具备大城市甚至区域国际化大城市之格局。我记得2月份昆明“两会”正式开幕前一位大咖专家为全体政协委员授课时,也曾以“次级大都市”来界定昆明。这当然都是充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表现,但如果能在自信的同时保持更多冷静和清醒,当能更加有利于整个“最美丽省份”建设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指导意见》的规划中,“美丽县城”建设将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其实,这“一大中心”和“三大要素”,早已一以贯之于大城市、乡镇及农村这三个层次的建设之中,如果说前者有些抽象,后者则是老百姓能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的,是为老百姓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实在在的指标,还很详细地细分为了21各小指标,可操作性较强,这里我不去罗列和赘述。

在村这一级最基本的治理结构中,云南的“乡村振兴”计划亮点颇多,所谓“乡村兴云南兴,乡村美云南美”,这也正是今年1月发布的 《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倡导的一种思路。当然,乡村与云南之间,还隔着县城和大城市这两个档级,如今,若真能补齐明显的短板县城,“最美丽省份”建设方能夯实,方可建成。

诚如2月26日发布会上一位领导所言,“美丽县城”的推进,首先要要吃透“美丽”的内涵,找准县城的基本定位,否则,推进力度越大,就越南辕北辙,这就就需要在前述“三大要素”中的特色上要要做文章,将每个县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状况、产业格局等“吃透”,将每个县城的“基因”“吃透”,才可能打造出每个县城的特色风貌,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千城一面”的大城市发展僵局。空说无益。因为这一切,都将掣肘甚至决定于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钱的核心问题。姑且不去担心写进文件的那300亿,但预期中来自于民间的另外700亿呢?我反复查阅《指导意见》,没能读到任何相关表述。

美丽建设”无疑是一项必须全民参与的 “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但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让当地企业家和民众不但都能身体力行地参与进来,还愿意直接为此掏出大把的银子,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捆绑进来?如何才能刺激出他们这样的积极性?当他们真金白银投入大额资金后,又该如何去持续地激励和管理?对于资本的回报,又应该如何去考虑?

一句话,如果没有一整套合理的办法和机制,想撬动700亿民间资金投入到“美丽县城”建设,是不现实,甚至绝不可能的。而如果缺乏民间支持、全部依靠政府投入,对于财力并不雄厚的云南而言,难度太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云南“最美县城”建设官方出300亿,何以撬动民资700亿?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