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失”的昆明】系列下看到很多朋友留言,不免感慨建设昆明的过程中,城市失去了一些味道,我们失去了一些乐趣。
但留心生活现实也并非让人彻底失望,这昆明失去的多,被“忽视”的也很多……
曾经,一条宽阔笔直的青石板路纵贯拓东城,成为昆明连接中原、京城的重要交通要道;而后昆明主城迁移盘龙江西岸,拓东路逐见雏形,东起东站,西至得胜桥是官、商出入昆明,奉诏进京、北上从商的必经之路。
如今这条重要的“通京大道”作用不再显著,但见证其存在的真庆观古建筑群有幸得以保留。真庆观古建筑群主要由真庆观、盐隆祠、都雷府三组古建筑组成。
真庆观始建于元代,原名“真武祠”。明代重建,更名“真庆观”,又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真庆观原址系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屯兵居所,观内现存三眼古井,为当时诸葛亮创寨所挖凿。
真庆观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组成。紫微殿为面阔三间的土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整个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老君殿虽然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葺,但现在仍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
1984年紫微殿进行修复工程,修复后占地320平方米,正脊中立宝顶,戗脊上置走兽,殿内中顶置有藻井,以斗拱承载,井顶绘有八卦太极图,为国内罕见的道家建筑,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
紫微殿东侧为都雷府,建于清康熙年间,大门为单檐,四角翘起,斗拱承载。
大门两侧有木刻对联一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门楣前题“都雷府”,后题:“万古神风”。
大门后为“清风亭”,亭内架空二层藏着一个雕龙藻井,都雷府保留了清代早期的建筑法式特征,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风格彩绘。
盐隆祠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坐北朝南,戏楼、前殿等建筑都较好的保存了当时昆明建筑结构特征。其中戏楼上各部件雕刻精美,外檐彩绘贴金,而完整保留的彩绘极具地方风格。
从盐隆祠西侧的小门穿过,白塔路边新建的林荫广场,栽植郁郁葱葱的翠竹,夏季阴凉僻静。
而在广场的西北端,矗立着一座藏式佛塔通体纯白,是历史上汉、藏民族团结及文化交流的物证。当年,在白塔原址建有万庆寺,故名“万庆塔”。明代寺毁塔存,1911年秋,因扩街修路,塔被拆除。白塔塔基有门洞,是当时过往行人和车辆的通道,故又称为“穿心塔”。现在的白塔是根据历史资料重建而成。
这被“忽视”的真庆观古建群比想象的更为重要,它在同一个区域中完整的保留元、明、清三代建筑,这种价值远超独立存在的个别古建。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历史的诉说者。
今后在记录“消失”的昆明时,也会将这些被“忽视”的昆明一同记录。或许我们对昆明有点信心,也就能保留生活的一分乐趣。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