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薄如纸,曾因包装问题而无法畅销,现在一年能卖1个亿

在云南的饮食里,可以找到很多在别处没有的特别东西,比如通海的甜酱油,再比如通海的豆末糖(也写作“豆沫糖”)。豆末糖是通海的名特产,以“香、甜、酥、脆、入口无渣”而出名。普通的豆末糖通常有十几层糖衣包裹,最好的豆末糖则能够包裹上三十层糖衣,层层薄如纸,十分考验制作师傅的功夫。

豆末糖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清代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小吃,百年来经过通海人的手千遍万遍地“打磨”,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几乎每个云南人小时候都吃过这个东西,也很爱吃,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反而吃得少了。说起豆末糖的起源也很有趣,谁能想到这样精致的豆末糖起源于行军途中呢?

相传豆末糖为蒙古铁骑所创,骁勇彪悍的蒙古铁骑在长期征战中不能携带更多的食物,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与潮湿的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起来形成块状,于是有了豆末糖的雏形。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关统辖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制作工艺由当代名师代代相传改进提高。蒙古族大军入云南后,他们同样喜欢用它作零食。在他们的驻地,这一做法简单的零食,逐渐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乐意用它作为上山下海劳作完后充饥的干粮。就这样,在辗转相传中,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终于成了一种美食,被人们冠以“豆末糖”之名。

通海豆末糖看似简单、但制作却非常的麻烦。是用云南特有的大豆为原料制成,经过精心挑选、焙烤、粉碎,配以当地生产的饴糖和其他物料经高温熬制后,制糖师傅再将糖膏与豆末多次折叠制作而成,豆香浓郁、酥松可口,口感比酥糖还酥。酥层决定了豆末糖是否美味,酥层越多,就越好吃,酥层少,糖就难以酥松,口感就不好。

麦芽糖和豆末温度的掌控、拉白时力道和糖色的变化、一层层裹糖时的手法以及切糖时几毫米误差的把握,都是十分重要的。而饴糖作为云南豆末糖的主料,也是下了功夫的,以大米、大麦、栗或者玉米各种粮食发酵糖化制成的糖,这种糖甜度适中,还有润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因为豆末糖易碎,所以一直有不易保存的难题,有些老手艺人每逢雨天就不再做糖,因为空气潮湿,糖做出来易黏,所以做豆末糖的时机很重要。另外,豆末糖曾经有过一段被包装困扰的时期。起初,豆末糖都是纸盒装,这样的包装在运输中很容易导致豆末糖损坏。因无法改良包装,以致不能畅销。曾经有人用白铁皮箱子来包装,带到香港馈赠亲友,但几经周转,水陆兼程运到香港后,已经碎成一团面,走味失色了。现在,随着塑料薄膜的使用,才解决了它的包装难题。

除了原味豆末糖,现在还创新出了巧克力豆沫糖,不仅好吃还能让豆末糖得到很好的保存。硬化的巧克力不但让豆末糖不易碎,阻隔空气吸湿还能延长保质期,外脆一层、内酥千口的独特口感让小伙伴们停不下嘴来。

来云南玩的小伙伴千万不要只顾着吃米线,记得买点豆末糖回家馈赠亲友也是极好的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层薄如纸,曾因包装问题而无法畅销,现在一年能卖1个亿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