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澜沧,拥有1300多年人工种植史的景迈山古茶林,面积1180公顷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实景图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实景图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

其中,古茶园面积1180公顷。

溯源景迈山古茶园种植历史,已然超过1300多年。

作为云南拥有大规模人工栽培茶树历史超过1300年的景迈山古茶林,在古茶树被热炒的当下,这个地处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山的古茶林,2021年保护和开发进展如何?古茶林周边村民经济收入如何?他们如何看待古茶林的保护和开发?

8月27日至8月28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发起的“传统与现代·云南生态智慧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走进景迈山古茶林,探访古茶林的秘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采访实景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采访实景

佐证景迈山古茶林1300多年的秘密所在

不少人好奇,凭什么说景迈山茶林有1300多年?

地处景迈山南坡的一个佛寺,已然说明了这一切。

佛寺名为翁基佛寺,和芒街村翁基村民小组紧挨一起。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古佛寺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古佛寺

据《功德碑记》傣文时刻记载,寺院始建于傣历377年(公元1015年)。

截至2021年,翁基佛寺历史超过千余年。

寺院占地面积1718平米,由佛殿、藏经阁、僧房组成。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佛寺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佛寺

佛殿坐北朝南,重檐悬山顶,砖墙朱色抹灰,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190平米。

在寺庙里,目之所及,皆为绿。

大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禅意感。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寺实景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寺实景

到访过普洱、西双版纳寺庙的人们都会发现,贝叶粽在这些地方的寺院广泛种植。

说来也不奇怪,傣族代代相传的经书,名曰“贝叶经”,热带植物——贝叶棕的叶子,印刻记录。刻录了经书的贝叶,防潮、防虫、可长期保存,时间长达数百上千年。

这个古庙告诉我们,景迈山傣族和布朗族先祖们在此聚居的日子,至少超过千余年。

古寺旁还有一棵古柏树。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寺旁的古柏树,已经有着2500多年历史了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翁基寺旁的古柏树,已经有着2500多年历史了

澜沧县林业和草原局保护股负责人郭建明告诉我们,这个古柏树龄也有2500多年了。

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古柏没有丝毫颓败感,长势良好,树冠茂盛,依旧非常健康。

东坡的景迈村、南坡的芒景村

整个景迈山周围,分布有芒景村和景迈村。

芒景村主要以布朗族为主,景迈村则以傣族居多。

景迈村村主任岩赛乱介绍,景迈村有景迈大寨、芒埂、勐苯、老酒房、糯岗、南做、笼畔、班改等8个村民小组,计846户人家、3354人,多民族混居,尤以傣族居多,傣族占比91%。

景迈村村主任岩赛乱(中间者)介绍景迈村情况

景迈村村主任岩赛乱(中间者)介绍景迈村情况

在景迈山,仅景迈村所辖茶园面积就超过3.1万亩。

这其中,有古茶园1.6万亩,有生态茶园1.5万亩。

2020年,以茶为主业的景迈村,人均收入已达1.4万元。

“预计2021年人均收入将超1.6万元!”岩赛乱高兴地介绍。

事实上,岩赛乱一家五口人就是靠着茶山脱贫致富。

景迈山古茶园里的古树

景迈山古茶园里的古树

“20多年前,我来景迈村上门,父亲给了我20元‘上门费’。20多年后,我们家嫁大女儿,大女儿的嫁妆就有20多万元!”回忆过往,岩赛乱感慨万千,“是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景迈村村民新出路,老百姓的日子比蜜还甜!”

紧邻景迈村的芒景村,是布朗族占绝对数的少数民族村落。

以布朗族村落翁基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落,集中在景迈山南坡居住。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翁基寨实景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翁基寨实景

步入翁基村,这个小小的村落,依旧保有浓浓的布朗族传统:就地取材的干栏式两层木质建筑,和茶文化浓郁的景迈山巧妙融合在一起。

翁基村木制干栏式建筑实景

翁基村木制干栏式建筑实景

这其中,一楼是公共交流空间或是生产空间,二楼则是一家人起居生活空间。

翁基村村民从事的都是和茶叶相关的产业,不少村民开始做起老板,有的还玩上了电商。

翁基村木制干栏式建筑实景

翁基村木制干栏式建筑实景

沿袭前人的种茶智慧

芒景村村民南康,是布朗族里为数不多的茶叶专家,是普洱市景迈传统手工制茶传承人。

南康说,对于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现在的人要学习傣族和布朗族先祖们的智慧。

芒景村村民南康,是普洱市景迈传统手工制茶传承人

芒景村村民南康,是普洱市景迈传统手工制茶传承人

自古以来,傣族、布朗族先祖们就有基于“万物有灵”信仰的山神崇拜、茶神崇拜和佛教崇拜,他们敬畏自然,尊重一草一木,故成就了福泽子子孙孙的古茶林。

“10多年前,景迈山上的村民,就开始种植台地茶。为了增加产量,密植台地茶树,不曾想各种虫害也严重,只好为茶地施肥、打农药。”南康回忆起以往的台地茶种植技术,表示很心塞,农肥、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茶品,还影响产量。

芒景村村民南康,是布朗族里为数不多的茶叶专家

芒景村村民南康,是布朗族里为数不多的茶叶专家

后来,他们发现老祖宗留下的古茶林,从来不施肥、打农药,茶品好、产量高,就开始研究老祖宗的种植智慧,那就是草、茶、林的“混搭”。

2010年左右,景迈山的茶农们逐步回归传统,向老祖宗的种植智慧学习。

在景迈山,人们大幅削减台地茶种植株数,在茶树下种草,并间种了樱花、茱萸、香樟等12种树种,合理控制树木与茶林的比例,在茶林中选择性保留乔灌木,巧妙分配乔、灌、草植物的光照和养分,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并提高茶叶质量。

“蚊虫没有了,土质肥沃了,茶叶增收了。”南康说,曾经大片的台地茶,向现今美轮美奂的生态茶园转换。

景迈山上的生态茶园

景迈山上的生态茶园

新闻链接:

拥有1300多年的景迈山古茶园

溯源景迈山古茶园种植历史,已超过1300多年。

话说,约公元10至14 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时,他们发现野生茶树。于是,他们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并通过长期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

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山古茶园

何谓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

在景迈山古茶园,高大的乔木、层层叠叠的灌木(茶树主要分布层)、郁郁葱葱低矮的草本层,形成立体群落结构。

在古茶园里,主要栽种乔木种有长尾单室茱萸树、苏铁、润楠等。

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山古茶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保留追诉权:看看云南 » 普洱澜沧,拥有1300多年人工种植史的景迈山古茶林,面积1180公顷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